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0楼#
发布于:2015-12-20 10:57
文言文翻译答题指导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又存在哪些答题误区呢?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 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 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 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 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 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误译:从师学习的 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 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 “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 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误译: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训练要点: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结构”等等都是各类语文考试出题的重要方面,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够触类旁通。
  1.文言实词
  如:(1)每至哭踊,顿绝方苏。——每次到行丧礼边哭边跳时,总会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2)徒流及死,具有等差。——服劳役、流放直至死 刑,都有等级次第。(3)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天保年间,苏琼的管界之内发大水,百姓遭了灾,粮食断绝的有一千多家。
  注意要点:(1)基本模式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2)积累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相结合。(3)重点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专用词语不译,一般词语译彻底。
  2.文言虚词
  如:(1)今闻此言,故犹未也。——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还是没有懂。(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我一人获罪,将要使许多人家获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3)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派遣使者向燕国军队商议投降的事情,燕军都欢呼万岁。
  注意要点:(1)积累,大体了解重点虚词的一般用法。(2)对句中的关键虚词要确译。(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
3.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都是有规可循的,如果是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时候,宾语是要前置的。否定代词做宾语时,这个宾语往往也是前置的,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给颠倒过来。如:
  (1)至于公事,何由济乎?——至于处理公家事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2)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如果您今日顺从了金人,那么明日就可以享受富贵了。
  (3)及欲求谒,度知其意。——到(道研)要求拜见的时候,(苏琼)预先料到了他的来意。
  注意要点:
  (1)注意并准确反映分句间的关系。
  (2)注意并准确补上句中省略成分。
  (3)注意词语调序以符合现代习惯。
  (4)注意根据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断。
  目前,文言文翻译在整个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的比重较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就要做好翻译训练,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使自己的翻译在准确明白、没有语病的基础上;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并力争使自己的翻译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相信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 律,就能够通过理解去解决它。用理解这把钥匙打开文言翻译之门也就容易多了。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1楼#
发布于:2015-12-20 10:58
简简单单得高分: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 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 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 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2楼#
发布于:2015-12-20 10:58
文言文训练中的功力提升

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还需要了解考试中的出题思路。
  天津市中考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三道题,从词语、句子和对文章的理解三个角度考查。
  文言语段内容一般涉及两类,即写人的和写事的。
  南开中学常虹
  写人的是考查学生从人物活动的事件中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写事的文章是考查学生通过事件概括出事件的意义。
  一、以2009年德州考题为例,教你如何在故事中提取寓意。
  例1.(山东省德州市)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错:镶嵌。②纶:钓鱼绳。③是:正确。
  问: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阅读方法训练: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读懂故事,不必逐字翻译。文章写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个钓鱼的人,在饵、钩、纶和钓鱼的位置上都下了许多工夫,可是鱼没钓到多少。
  第二步:特别注意结尾的议论句,它往往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的意思是:“钓鱼重要的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说辞。”
  第三步:故事的寓意既要从故事中得出,又要超越故事,使道理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从故事中我们看出,钓鱼主要关注的应该是钓上来的鱼的大小和多少,而鲁国的好钓者过多关注的是钓鱼以外的事——饵、钩、纶和钓鱼的位置。生活中有许多人做事看重形式而忽视结果,在学习工作中,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一切,所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二、湖南株洲的考题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你如何从文中意思概括总结,完成练习。
  例2.(湖南省株洲市)张秀才,寿州人也。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君所欲为。”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问:张秀才的优点是: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 。
  阅读方法训练: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文中写了一件事,塑造了张秀才和邻人一家两组人物。故事情节是说:张秀才的邻居买了一支鸟枪,晚上试枪的时候误杀了张秀才的儿子,邻人听凭他处置,张秀才认为是天意,没有惩处邻人。
  第二步:读题目,考题考两点:1.张秀才的优点。儿子被杀而无怨言,其心胸非一般人能比,可以看出他有宽容之心。2.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特别强调“现代人眼光”,是要表明这个人物的现实意义,他缺乏法律意识。
  第三步:整理答案。他的优点是:宽容或遇事冷静、善于调适心理等;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不依法办事或迷信等。
  文言文阅读在中考中的分值比重不大,却是拉开分数的关键,在初三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并进行有效训练,养成每天练一小段的习惯,这样一年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3楼#
发布于:2015-12-20 10:59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①请求:(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
 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
 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
 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
  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
  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
 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
  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①安抚:则宜抚安(赤)
  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
  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
  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
 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
  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
 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
  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
  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
 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
  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
  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
 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
  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
  ②蒙蔽:王
  之蔽甚矣(邹)
 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①院子:垣墙周庭(项)
  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
 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
  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
 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
 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②文章:其文约(屈)
 ①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
  ②进献: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
  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奇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奇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①美好:好鸟相鸣(与)
  ②喜好(hào):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①与“入”相对: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
  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指)
  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看,观赏: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
  ②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古人之观于天地(游)
  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廉)
  ④景象:非常之观(游)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①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
  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赤)
 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
  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④云(云):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
 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②振动:微风鼓浪(石)
  ③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①正确(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
  ②这(虚词):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
 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
  ③留下:始访其遗踪(石)
  ④遗(wèi)送、给: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
得 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
  ②收获:往往有得(游)
谓 对……说: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
  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至 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
 ①细看:徐而察之(石)
  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
 ①高兴、快乐:王与百姓同乐(孟)以中有足乐者(送)乐(yuè):今王鼓乐于此(孟)
 ①和“同”相对:成述其异(促)迨诸夫异爨(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芙)
  ②奇怪:成述其异(促)
 ①生长:蓬生麻中(劝学)竹之始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孟)
  ③与“熟”相对:则与一生彘肩(鸿)
  ④读书人:东阳马生君则(送)庑下一生伏案卧(左)
可 适合: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
  ②约计: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
  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
 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
  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
 ①才能:细疏其能(促)
  ②擅长: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
 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
  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
  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
 ①军队:九国之师(过)劳师以袭远()
  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
  ③学习:不耻相师(师)
 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
  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
  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
 ①传送、传递:传之美人(廉)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
 ①道路:有碑仆道(游)从径道亡(廉)
  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臣之所好者,道也(庖)
  ③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
  ④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
  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①接受:项王则受璧(鸿)
  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
  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左上》)
 ①迷惑:内惑于郑袖(屈)不亦惑乎(察)
  ②疑惑:惑之不解(师)
 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
  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贫贱有此女(孔)
  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
 ①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有天下七十一圣(察)
  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谭)
 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
 ①脚:非利足也(劝)
  ②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其中有足乐者(送)
  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进攻:转而攻秦(过)
  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
 ①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执经叩问(送)
  ②经络:技经肯綮之未尝(庖)
  ③经过: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察)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
 ①勉励、鼓励:三曰劝农功(《论贵粟疏》)
  ②劝说或劝以少休(左)学学习:学不可以已(劝)非学无以致疑(问)
 ①内、里:其中有足乐者(送)座中泣下谁最多。(琵)
  ②不高不下:中述汤武(屈)
 ①合乎:木直中绳(劝)隐中胸怀(促)中《经首》之会(庖)
 ①病:必生疾病(赤)汝之疾也(祭)
  ②痛恨:君子疾夫舍曰……(《论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
  ③通“嫉”: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子吴起列传》)
  ④急速: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谭)
  ⑤加强:声非加疾也(劝)
  ⑥痛: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孟)
 ①达到:而致千里(劝)致万乘之势(过)
  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
 ①借:人多以书假余(送)
  ②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
  ③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荆)
  ④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
 ①断,断绝:而绝秦赵之欢(廉)楚诚能绝齐(屈)
  ②极: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③横渡:而绝江河(劝)
 ①起来,兴起:风雨兴焉(劝)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②发动:大兴师伐秦(屈)
 ①成绩,功效:功在不舍(劝)
  ②功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以相如功大(廉)
 ①有力:筋骨之强(劝)
  ②强盛:强国请服(过)以楚之强,天下莫能当(毛)
 ①使用: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
  ②资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
  ③因为(介词):用心一也(劝)
 ①行动,往:权即遣肃行(赤)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②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其行廉(屈)
  ③实行做:相辅而行者也(问)汝非徒身当服行(训)
  ④行走:道芷阳间行(鸿)草行露宿(指)
  ⑤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
 ①行列:涕落百余行(孔)
  ②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
广 ①大,扩大:非问无以广识(问)明道德之广崇(屈)
  ②宽阔:安得广厦千万间(茅)
 ①知识:非问无以广识(问)
  ②知道: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问)识记住:汝识之乎(石)
 ①通达:不达于事(问)先达德隆望尊(送)
  ②得志、显贵:名达于缙绅间(柳)
 ①知道:圣人所不知(问)荆人弗知(察)
  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句读之不知(师)
  ③通“智”: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①失掉:失时不雨(论)破家失国之事(柳)
  ②过错:我岂有所失哉(信)
 ①军队:公子遂将晋鄙军(信)都督诸路军马(指)
  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
 ①敲打:为一击缶(廉)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②攻打:为击破沛公军(沛)诸侯共击楚(屈)
 ①里面,(与外相对):常在王卧内(信)内立法度(过)
  ②内心:内怀犹豫之计(赤)内接纳:放入:距关勿内诸侯(鸿)赵不内(屈)内所著披袄中(王)
 ①到,去:至海陵,如高沙(指)
  ②如同:固不如也(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①加倍: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
  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
  ②辞别:乃谢客就车(信)
  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
  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
  ⑤凋落:花之既谢(芙)
 ①心意,意图:吾意决矣(赤)以此下心意(孔)
  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之也(指)
 ①座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
  ②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①举起,抬起:举手谓公子曰(信)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
  ②成功:莫令事不举(孔)
  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阿)
  ④全:举家庆贺(促)杀人如不能举(鸿)
  ⑤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赤)举以予人(六)
  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察)兴举义兵(《自明本志令》)约以连兵大举(指)胜胜利:胜负之数(六)
 ①能承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五)
  ②尽:刑人如恐不胜(鸿)何可胜道也哉(游)
 ①酒器:亚父受玉斗(鸿)
  ②大:则与斗卮酒(鸿)
 ①战斗:外连衡而斗诸侯(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
  ②争斗:钩心斗角(阿)试与他虫斗(促)置放在:置之坐上(鸿)置之河之干兮(《伐檀》)
 ①声音:声如洪钟(石)忽闻水上琵琶声(琵)
  ②伸张:为之声义(五)
 ①发出:大声发于水上(石)
  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
  ③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
  ④显露:雄姿英发(念)目笑之而未发也发头发:早生华发(念)无毫发爽(促)
 ①换取: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
  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
  ③容易:由俭入奢易(训)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
  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五)
 ①看,回头看:不顾而唾()顾召赵御史曰(廉)民且狼顾(论)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虚词)但、不过:顾吾念之(廉)顾自民国肇造(黄)
 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
  ②增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孟)
  ③更加(副词)则其至又加少矣(游)
 ①待遇:然公子遇臣厚(信)斯固百世之遇也(五)
  ②相遇: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左传》)
  ③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
 ①传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
  ②记忆:不记语从何起(祭)
  ③记载:余是以记之(石)临川王某记(游)
 ①明亮:时莫夜月明(石)明月半墙(项)
  ②照亮:火尚足以明也(游)
  ③证明、阐明:明道德之广崇(屈)明死生之大(五)
  ④清楚、明白:谗谄之蔽明也(屈)甚且心之所以明者(问)
 ①赞颂:上称帝喾(居)左右未有所称诵(毛)
  ②声称: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
 ①相称,符合:奏对称旨(谭)
  号①称:时号为军机四卿(谭)
号召:未可明诏大号(病)号号叫:号呼靡及(指)八月秋高风怒号(茅)
 ①著作: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谭)
  ②附着:皆著于本(论)著穿:内所著披袄中(记)著我旧时裳(《木兰辞》)
 ①变故:突发事件:若变起(谭)亡何,国变(柳)
  ②变化改变:变姓名(指)颜色不少变(五)位官位:位在廉颇之右(廉)位卑则足羞(师)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训)
 ①头:诚能得樊将军首(荆)俯首系颈(过)
  ②告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谭)
 ①责任,担子:国之重任(信)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②信任:王甚任之(屈)
  ③无拘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
 ①离别:醉不成欢惨将别(琵)太监泣别(记)
  ②赠别:今以半别公(记)
 ①花草:草行露宿(指)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黄)
  ②草稿:文方成草(左)
 ①良好:未为良时(梦)
  ②优良:良剑期乎断(察)意似良(促)
 ①与“无”相对:若有宿根(梦)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
  ②通“又”:邹忌修八尺有余(邹)
 ①返回:津泽皆归其根(梦)予不得归矣(指)
  ②归还:归璧于赵(廉)③旧称女子出嫁:吾妻来归(项)
 ①与“善”相对: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岁恶不入(论)
  ②与“美”相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娇儿恶卧踏里裂(茅)恶厌恶:死亦我所恶(孟)
 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六)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
  ②提忧: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此数者用兵之患(赤)
 ①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体:四肢)
  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荷》)
  ③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五)将军身率益州之众(《隆中对》)
  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与)
 ①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②用:贤不必以(涉)
  ③虚词中介词、连词(略)
 ①不多:人民少而禽兽众(五)险以远,则至者少(游)
  ②稍微:愿大王少假借之(荆)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①食物:小鸟时来啄食(项)一箪食,一豆羹(孟)
  ②吃:民食果蚌蛤(五)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食供养,饲养:谨食之(《捕蛇者说》)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①说话,讲述:说书虽小技(柳)
  ②说法:用芽者自从本说(梦)
 ①游说,说服:说权曰(赤)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信)
 ①高兴:秦王必说见臣(荆)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五)
 ①决定,决断:日中不决(毛)
  ②告别,通“诀”:予分当引决(指)与王诀(决)曰(廉)
  ③决战:孤当与孟德决之(杂)论讨论,研究: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
 ①与“少”相对:又多豪右(张)
  ②乐赞:天下不多管仲之贤……(《管晏列传》)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①辛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念母劳家里(孔)
  ②慰劳: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帝亲自劳军(《汉书文帝纪》)
 ①少:事力劳而供养堡(五)
  ②与“厚”相对:堡厚之实异也(五)物堡而情厚(训)
  ③草木丛生处:露申、辛夷死林堡兮(涉)
  ④迫近:芳不得堡兮(涉)
 ①捉捕:执之白下(梅)
  ②持、拿:执经叩问(送)诸郎中执兵(荆)
  ③掌管: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柳)
 ①臣下:君臣之义(论荷)
  ②奴隶: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五)
  ③官吏对君主自称: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臣战河南(鸿)
 ①居住:幽独处乎山中(涉)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五)
  ②处于:譬若锥之处囊中(毛)
  ③安排,处置: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怀 ①安抚:行仁义而怀西戎(五)怀敌附远(论)
  ②心里包藏某种想法:内怀犹豫之计(赤)
  ③怀抱,揣: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
 ①国家:国事至此(指)国胡以相恤(论)
  ②国都: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③诸侯王封地:国王骄奢(张)
 ①行礼:拜送书于庭(廉)
  ②授官: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公车特征拜郎中(张)
 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赤)不数岁薄产累尽(促)
  ②旧指命运:胜负之数(六)
 ①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
  ②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数屡次:数请魏王……(信)
 ①眼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
  ②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不敢以说书目(看待)敬亭
  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鸿)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毛)
  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指)
 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论荷)
  ②分给,分配: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指)
 ①忍耐:隐忍以行(指)
  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茅)
 ①中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
  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
 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指)
  ②离间:谗人间之(屈)
  ③小路: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道芷阳间行(鸿)
 ①强盗:贼二人得我(《童区寄传》)
  ②害:天下之大贼也(论)
  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贼氛方炽(黄)
 ①弯曲:其曲中规(劝)梅以曲为美(病)
  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廉)争曲直(指)
 ①与“上”相对: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吾羞,不忍为之下(廉)
 ①没有:臆断其有无(石)然有根无树(芙)
  ②无论:士无贤不肖(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
  ③不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李斯传》
 ①与“新”相对:故垒西边(念)
  ②交情,老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特示故人意耳(记)
  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
  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①靠近,趋向:乃谢客就车(信)金就砺则利(劝)
  ②完成:然羸欲就公子之名(信)
 ①经过:秦师过周北门()过瓜洲扬子桥(指)
  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信)
 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荆轲有所待(荆)
  ②对待:以季孟之间待子(《论语》)
 ①与“缓”相对:急趋之(促)
  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梅)冀缓急或可救助(谭)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
 ①量长短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②衡量:度足而居(治)
  ③限度:用之亡度(论)
  ④制度,法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度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相如度秦王虽斋(廉)
 ①告辞:今者出未辞也(鸿)我自去年辞帝京
  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
  ③言词:其辞微(屈)
  ④文辞:皆好辞(屈)
 ①存在: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海内存知已
  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①单独,独自:公子独与客留赵(信)
  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邪(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骑脱身独骑(鸿)骑骑兵,骑马的人:左公从数骑(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涕泪:涕落百余行(孔)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①做:吾见其难为(庖)
  ②作为,当作:为除不洁者(左)霓为衣兮风为马(梦)
  ③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
  ④是:人为刀俎(鸿)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劝)老夫已矣(左)
 ①与“北相对:刀刃者无厚(庖)
  ②看重:公子遇臣厚(信)
  ③厚道:宽厚而爱人(信)
  ④丰厚:厚币委质事楚(屈)欲厚遗之(信)
 ①通行,通过:会天大雨,道不通(赤)
  ②精通:通五经(张)
  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论)
  ④全部:通计一舟(《核舟记》)
 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
  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
  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
 ①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五万兵难卒合(赤)
  ②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吴起……制其兵《过》
  ③武器:收天下[/fo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4楼#
发布于:2015-12-20 11:01
32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
  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三、尔
  1、同“耳”,罢了。例:①无他,但手熟尔。②非死则徒尔。③以头抢地尔。
  2、你的,你们的。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3、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4、作助词。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5、如此,这样。例:①君尔妾亦然。②作计乃尔立。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四、夫
  1、丈夫。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①夫战,勇气也。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这,那。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夫子]
  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①愿夫子辅吾志。②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⑶同“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夫子:这里指挑夫)
  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夫婿]丈夫。例:①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②谢家辞夫婿。
  [夫人]
  ⑴官员之妻。例:①公夫人甚爱女。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⑵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五、盖
  1、遮日挡雨的用具。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①盖音谬也。(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②盖借寨墙为蔽也。③盖以此得名也。
  3、遮盖,掩盖。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枝枝相覆盖。
  4、大概,大约。例: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②盖五六百人也。③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5、发语词。例: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6、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
  7、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8、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六、故
  1、原因,缘故。例:①既克,公问其故。②何故而至此?
  2、本来,原来。例: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3、旧的。例: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⑥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4、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5、所以,因此。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
  6、故意。例: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则再拜,故迟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8、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例:①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七、何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八、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若毒之乎?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例: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九、或
  1、有的人,有人。例: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有时。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有的……,有的……。例:①或得日或否。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或许,也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例: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
  6、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7、如果。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十、即
  1、立即。例:①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②即从巴峡穿巫峡
  2、就是。例: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②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3、靠近,接近。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4、则,就。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③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5、当,当下。例: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当晚)
  6、即使。例:①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7、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8、就……来看。例:即其新不究其旧。
  [即便]随即,马上。例: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十一、既
  1、已经……以后。例: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既克,公问其故。③东曦既驾。(既驾:已经升起)
  2、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②三军既惑且疑。
  3、既然。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
  [既而]不久。例:①既而儿醒,大啼。②既而敌行益迩。③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既已]已经。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③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十二、莫
  1、不。例:①莫我肯顾。②侧目莫敢过其门。③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④宋莫能守。
  2、没有什么。例:①莫不中音。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没有谁。例:①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②时入莫之许也。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不要。例: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5、同“暮”。例: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
  [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例:①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②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十三、乃
  1、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2、才,这才。例: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4、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他的。例:是于视乃妇也。
  7、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8、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以备经年裹物之用。
  9、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十四、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②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③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亦各言其志也!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②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 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十五、且
  1、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2、将,将要。例: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年且九十。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例: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②余悲之,且曰。③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
  4、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
  5、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三军既惑且疑。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磐石方且厚。
  7、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10、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十六、然
  1、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
  2、然而,但是。例: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4、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5、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①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②然而隐忍以行。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十七、若
  1、如果,假如。例: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貌若甚戚者。④仿佛若有光。⑤呆若木鸡。
  3、你(的),你们(的)。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复若赋。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⑤若翁廉。
  4、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十八、虽
  1、即使,纵然。例: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②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2、虽然。例: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④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十九、所
  1、处所,地方。例: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此何所也?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谓]所说的。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二十、为
  1、成为,变成。例: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故为之说。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作为,当作。例: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何以为计?③霓为衣兮风为马。
  4、是。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项燕为楚将。
  5、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为天下笑者。④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何辞为?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10、将来,将。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1、治理。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君为我呼入。③臣请为王言乐。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同“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二十一、惟
  1、只、只是。例:①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③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2、作句首语气助词。例: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一说正因为)
  二十二、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 从别人那里)④永之人争奔走焉。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 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2、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十三、也
  1、同现代汉语“也”。例: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曹公,豺虎也。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二十四、以
  1、因为,由于:例: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②不赂者以赂者丧。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而。例: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把,拿,用。例: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屠惧,投以骨。④何以为计?
  4、以为,认为。例: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凭,靠。例: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按照,依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今以实校之。③余船以次俱进。
  7、根据。例:①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②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①固以怪之矣。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10、在。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12、为。例: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②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以为]
  ⑴、把……当作或作为。例: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相传以为雁荡。
  ⑵、认为。例:①以为“非我莫能为”也。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③人人自以为必死。
  ⑶、把……制成。例: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二十五、矣
  1、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吾计决矣。
  2、用于感叹句末。例:①甚至,汝之不惠。②吾村亡无日矣!
  3、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
  4、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例:①公子勉之矣!②盖亦反其本矣。
  [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十六、已
  1、停止。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已经。例: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②今南方已定。
  3、语气词,同“矣”。例:①诸君无意则已。(则已:就罢了)②滋可痛已。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4、同“以”。例:已后典籍皆以板本。
  5、治愈。例:可以已大风,挛、痿、疠。
  6、太。例: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7、完成。例:距,又三月而后已。
  8、已而,然后。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9、却。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后;过些时候。例:①已而夕阳在山。②已而相如出。
  二十七、因
  1、于是,就。例: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2、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3、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因河为池。
  4、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①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②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7、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8、沿袭。例:因遗策。
  9、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十八、于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二十九、哉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4、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三十、则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②客何为者?(者:指 人)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⑤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十二、之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5楼#
发布于:2015-12-20 11:14
文言常用实词练习

 
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单选题)
1、①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②秦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齐国虽褊小,我何一牛(爱惜,吝惜) ④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古之遗也(恩惠)                   ⑥而不见,搔首踯躅(喜欢)
2、①何故置某于闲之地(安全)           ②然后得一夕寝(安逸)
则宜抚,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④离山十里有王平营(安置、安放)
将军迎操,欲所归乎(什么、怎么)   ⑥衣食所(养生)
既来之,则之(使……安)
3、①禹汤之矣(经历,经过)            ②信而见疑,忠而谤(表示被动)
将军身坚执锐,(通“披”)          ④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一日昼寝帐中,落于地(被子)       ⑥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覆盖)
4、①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背”,背叛) ②五则攻之,则分之(增加一倍)
焉用亡邻以郑(增加)               ④每逢佳节思亲(越发、更加)
5、①凡植木之隆,其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②盖亦反其矣(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心(本来,原来)         ④今存其不忍废(版本,稿本)
若止印三二(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⑥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未倒置(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⑧抑其成败之迹(本源、根源)
6、①蜀之有二僧(民间)             ②鄙人:自称的谦词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孔子其小器(轻视)
7、①收天下之,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②左右欲之(用兵器杀人)
故上伐谋,其次伐交(将领)         ④兵符:古代将军带兵用的凭证
赵亦盛设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8、①君之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生病)
夫粜,二十农,九十末(损害)     ④今人乃以俭相诟 (责备、羞辱)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之(担心,忧虑)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也(毛病,缺点)
9、①徐而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②向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虽不能,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④明足以秋毫之末(清楚、明白)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⑥人至则无鱼(精明)
10、①服衣冠(zhāo 早晨)               ②相如每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见,朝拜)    ④于是入见威王(朝廷)
开济老臣心(朝代)              ⑥期年不听(通“潮”)
坐南北(对、向)
11、①寻常巷陌,人道寄奴住(曾经)      ②而侯生无一言半辞送我(曾经)
是高、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④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12、①犊车,从吏卒(坐车,骑马)        ②因利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自京师风雪(趁,冒着)            ④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一马一车叫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sheè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13、①帝感其(真心真意)       ②战败而亡,不得已(实在,的确)
今将军能命猛将统兵数万(真诚)  ④帝感其(诚心诚意)
14、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去尘杂)     ②为汉家残去秽(清除,去掉)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清除)     ④即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15、①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言词,言语)②皆好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动以朝廷为(借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推辞)
我从去年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陶渊明的《归去来》(古代的一种文体) ⑦大礼不辞小让(推辞)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⑧近者奉伐罪企(命令)
16、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 ②臣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惑而不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④樊哙良坐(依傍)
此道至吾军(由,自)              ⑥弟走军阿姨死(参与、参加)
如云(随从的人)                ⑧欲不可(放纵)
升死,其印为予群所得(zòng众)
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17、①知彼知已,百战不(危险)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全、都)
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大概,恐怕)
18、①木兰户织(对着,面对)            ②募有能捕之者,其租入(抵,相抵)
有大石中流(阻挡,抵挡)          ④北邀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臣知欺大王之罪诛(应当,应该)    ⑥将献公堂,惴惴恐不意(适合,合宜)
犯法死(应当)                   ⑧一夫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⑩不久归还,还必相迎取(必定、一定)
19、①怀其璧,从径之(路,道路)       ②从郦山下,芷阳间行(取道)
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④伐无,诛暴秦(道义)
于是废先王之(主张,思想,学说) ⑥人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不同,不相为谋(主张,思想,学说)⑧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走路、赶路)
故园谁有书来(说)               ⑩之以政(通导、引导)
20、①所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收获)
与项羽相见(能够)             ④吾兄事之(应该)
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激) ⑥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意气扬扬,甚自也(得意)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具备)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意)       ⑩此言之(对、合适)
21、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挈(xié)大(量,计算) ②义而后动(考虑)
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④乃曰:“吾忘持”(尺寸,尺码)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限度,法度)    ⑥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制度,法度)
一夜飞镜湖夜(通“渡”,渡过)    ⑧卒起不意,尽失其(法度)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此曲(谱曲)
22、①登高而招,臂加长也(不,没有)   ②而墨子之(责怪,反对)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④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不正常的意外的变故)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不是这样)
23、①昭王南征而不(返回,回来)       ②更若役,若赋,则何如(恢复)
明年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④山重水疑无路(重复)
王辞而不(回答)                 ⑥有北面匈奴之志。(回复)
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再算帐,追究)
24、①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背东西)    ②宁许以秦曲(担负,承担,使动用法)
秦贪,其强(依仗,凭借)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对不起,辜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失败)    ⑦苍山雪,明烛天南。(覆盖)
通家尚责。(辜负)
25、①日初出大如车(遮阳避雨的用具) ②员径八尺,合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周密无际(遮盖)              ④英才世(压倒,胜过)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屈平之作《离骚》,自怨生也(连接上文,推测原因)
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⑨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大概、大约)
26、①父母俱存,兄弟无(事,事故)    ②以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暮去朝来颜色(衰老)            ④累官不失州郡也(原来)
君安与项伯有(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⑥既克,公问其(原因,缘故)
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⑧此物非西产(原来,本来)
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⑩而从六国破亡之事(故事:旧事,前列)
27、①江山险,沃野万里(坚固,稳固) ②请,召有司案图(确实)
独夫之心,日益骄(顽固,固执) ④至于颠覆,理宜然(本来,原来)
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⑥秦数败赵军,赵军壁不战(坚守、安定)
28、①赢得仓皇北(回头看;回头)      ②三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子布、元表诸人各妻子(顾惜,顾念)   ④大行不细谨(考虑)
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是)     ⑥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确实)
29、①六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怀乡(国家)
逝将去女,适彼乐(地区,地城)④等死,死可乎(国事)
30、①彼所将中国人不十五六万(超过)②一出门,裘马世家焉(胜过)
以其境清(过分,过于)        ④则知明而行无矣(错误,过失)
闻大王有意督之(责备)       ⑥今公子故之(经过)
31、①却看妻子愁在(哪里,代词)   ②时眼前突几见此屋(什么,代词)
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④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⑥水澹澹,山岛竦峙。(通“河”))
笠。(背、扛,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荷”)
32、①辍耕之垄上,怅久之;未尝不叹息痛于桓、灵也(怨恨)
以是知公子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惆怅、悲伤)
33、①欲勿予,即秦兵之来(忧虑、担心)②为操后(《赤壁之战》)(祸患)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愈膏肓之难(忧患)              ⑤此数者用兵之也(讳忌)
故君之所以于军者三(危害)      ⑦赵宣子骤谏,公之(厌恨)
34、①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②一食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以为死,或以为亡,(相当“有的……,有的……)
云霞明灭目睹(也许,或许)   ⑤王命急宣,有时朝辞白帝(有时)
贱贼公行,莫之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35、①君有在腠理(疾病)              ②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④寡人有,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庞涓恐其贤于已,之(通“嫉”妒忌)⑥虽乘奔御风不以也(速、捷)
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⑧草枯鹰眼,雪尽马蹄轻(快速)
顺风而呼,声非加也(强、猛烈)
36、怀王悔,追张仪,不(赶上,追上) ②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到,至)
一人飞升,仙鸡犬(涉及,牵连) ④其贤不孔子(比得上)
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⑥予之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卒不去,故于难(等到)        
37、①匪来贸丝,来我谋(靠近,接近) ②项伯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④虏多且近,有急,奈何(虽然)
且壮士不死已,死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其伤于缚者,幸留(即使)        ⑦闻鸡鸣,起盥栉(就)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当于“当”、就在)
38、①言未(尽,完)                  ②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将军帝室之胄(既然)            ④三军疑(既……又……并列关系)
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⑥肴核尽,杯盘狼藉(已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39、①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凭借,借助)
大臣犯法,无所宽(宽容)       ④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
汉人未可大兵权(凭借)     ⑥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乃以吴叔为王(吴叔即吴广)《陈涉世家》(非正式的)
40、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一会儿)   ②安得广厦千万(指房屋的间数)
彼节者有(间隙,空隙)         ④遂与外人隔(隔离)
以诗记所遭(间或)            ⑤谗人之可谓穷矣(离间)
从郦山下,道芷阳行(秘密地,悄悄地,从小路)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中间)    ⑧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⑩秦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41、①项伯即入沛公(拜见,会见)     ②秦王坐章台相如(召见,接见)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解,见识)④信而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冀君实或恕也(放在动动词前,无实际意义)
何时眼前突兀此屋(同“现”,出现) ⑦军无粮(现成的)
42、①金砺则利(接近)               ②连辟公府不就(说话算数)
轲自知事不(完成,达到目的)   ④当日知其所亡,以懿德(成就)
已股落腹裂,斯须毙(即,随即) ⑥若无罪而死地(走向,走上)
荆轲遂车而去(上车、上路)
43、①主人不问,客不先(举起)       ②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今亡亦死,大计亦死(举行)     ④永元中,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⑥杀人如不能(尽)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  ⑩戍卒叫,函谷(攻占、占领)
44、①楚诚能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境(隔绝)
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停止,消失)   ④佛印类弥勒(极,最,非常)
而心目耳力俱穷,无踪响(完全,绝对)   ⑥非能水也,而江河(堵塞)
不如早与之(绝交)                     ⑧抢呼欲(绝命)
以为妙(达到极点)                     ⑩独与迈乘小舟至壁下(陡峭的)
45、①更那冷落清秋节(经得起)               ②可回首,佛狸祠下(能够)
千载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④不吏人妇,岂合今郎君(难堪)
46、①如其谐,天下可定也(克服)             ②然操遂能绍(战胜,攻破)
己复礼为仁(克制)                     ④己奉公(克制、约束)
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⑥与期俱至(限定、约定)
47、①有植土龛岩,亦此耳(种类)        ②举迩而见义远(事例)
中会殿阁,兰若(类似,象)        ④义不杀少而众,不可谓知(类推)
法不能独立,不能自行(同类)      ⑥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48、可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②爱士卒,楚人之(怜爱,宠爱)
自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④丈夫亦爱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恨)
49、①夜雪初霁,荠麦望(尽、完)        ②奉之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弥留之际(弥留:病危将死)          ④既而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50、①至夜月明(通“暮”,傍晚)        ②非刘豫州可以当曹操者(不)
一夫当关,万夫开(不,不能)      ④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之野(通“漠”,广大)
其事体须有(表测度、或许)
51、①尔其无忘父之志(你)            ②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得过(才)
今其智反不能也(却,竟然)      ④至城东,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若事之不济,此天也(是,就是) ⑥而陋者以斧斤考击求之(就)
52、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怀犹豫之计(内心)
家有一堂二(内室)              ④距关毋诸侯(通“纳”)
狼于囊(里面)                  ⑥百姓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53、①失,法皆斩(日期,期限)        ②良剑乎断,不乎镆铘(希望)
期年之后 (一周年)               ④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一星期)
54、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才(不平常的)②大将军邓骘其才(以……为奇,惊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零数)       ④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特)
货可居(珍贵的)              ⑥若兵来则出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55、①战,守,皆不及施(迁移)        ②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灭亡)
为太史令(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④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谪)
56、①君不如袒伏斧质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④乃置酒之(宴请)
献十金(愿意)                  ⑥公子闻之,往,欲厚遗之(邀请)
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57、①人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    ②则独善其身(贫穷)
所识乏者得我(贫困)            ④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复前行,欲其林(寻求到尽头)    ⑥巷陋室山恶水(僻、荒)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58、①欲呼张良与俱(前往)            ②我从年辞帝京(过去的)
为汉家除残秽(除去,除掉)      ④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距,距离)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表示动作的趋势) ⑥公然抱茅入竹(前往、到……去)
59、①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规劝)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权召瑜还(劝说)
60、①相如因持壁立(退,退回)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击退)
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时(可是)
看妻子愁何在(回头)            ⑥医得眼前疮,剜心头肉(去掉、消除)
61、①坐须臾,沛公起厕(到……去,往)②先生其指(如果)
逝者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也”(比得上)
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⑥其土石(如……何,拿……怎么办)
62、①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刺客)    ②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其门,几落手死(敌人)
二人相憎欲相也(小偷)          ⑤董卓狠戾(凶狠)忍(残忍)(狠毒)
63、①海内存知己,天涯比邻(似,像)     ②入前为寿(如果)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④曾不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
64、①积成德(好事,好的行为)        ②素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善于)   ④刀而藏之(通“缮”,引申为揩拭)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采儒墨之,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美的)
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5、①宾客意舒,稍稍正坐(少量)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年少)
吾闻二世子也,不当立(小)      ④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之(轻视)
66、①楚人有江者(徒步渡水;渡过)    ②驱中国士众远江湖之间(进入,到)
今少卿抱不测罪,旬月(涉猎)
67、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没有) ②刑人如恐不(尽)
一人之智力,不能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予观夫巴陵状(优美的,好的)    
68、①相逢何必曾相(懂得,认识)      ②鄙夫寡知识,见识)
因笑谓迈曰:“汝之乎”(认识)
69、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⑥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⑧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让)
70、①觉今而昨非(正确)              ②又在六国下矣(与现代汉语相同)
自信本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
71、①余自齐安舟行临汝(到……去)    ②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适应)
处分兄意,那得自任专(适合)    ④从上观之与地平(恰好)
为虞人逐(刚才)                ⑥又以去,竟不自得(流放,贬谪)
72、①乃丹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②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本)
烽火连三月,家抵万金(书信)    ④家贫,无以致以观(书籍,书)
拜送于庭(国书)                ⑥举世唯知其(书法、字体)
》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73、①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谁) ②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成熟)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谁,哪个)
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4、①衡少善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②[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6楼#
发布于:2015-12-20 11:15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 “其……乎”,译为“大概……吧”。
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 “况……乎”,译为“何况……呢”。
   4. “其……乎”,译为“难道……吗”。
   5. “何……哉”,译为“怎么……呢”。
   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 “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 “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 “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7楼#
发布于:2015-12-20 11:16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 不辨古今, 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 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2. 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 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 不分单双, 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 “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更何况迁移和运用?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举例如下:
   1. 形训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006年天津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B. 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2. 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2006年浙江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形受质         质:资质
   该句中,“赋”和“受”对举,“形”和“质”对举。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形(形体)”的意义,推断出与之相对的“质”的意义,应当为“实体、本质”,所以A项“资质”的解释是错误的。
   3. 语法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2006年安徽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通过对“资”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资生”是一个动宾短语,“生(生活、生命)”为名词,充当“资”的宾语,“资”应是动词,而D项却把“资”解释成了名词“资财”。据此可以推断出D项的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动词“资助,帮助”。
   4. 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2006年天津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迫洛阳        迫:逼迫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5. 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6年全国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义为“隐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而按A答案的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季布隐瞒濮阳周氏家(的真相)”,这显然有违上下文意。
   考试卷中的下列试题也可通过成语推断法来进行解答:
   (1)(2006年全国卷Ⅰ)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2)(2006年四川省)环堵之中                 堵:院子
   (3)(2006年湖南省)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4)(2006年福建省)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上述四例中实词的词义可分别依据成语“一视同仁”“观者如堵”“日薄西山”“无所适从”中加点的词的词义推断而出,通过比照可以看出,第(3)(4)例的解释是正确的,第(1)(2)例的解释是错误的,应分别解释为“看待”“墙”。
   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附: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词20例
   1.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 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 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    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4. 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    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5.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6.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7. 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误:干涉    正:侵扰,冒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8. 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9. 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误:简略    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10. 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误:讲课    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11. 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12. 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13. 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14.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15. 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16. 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误:接受    正:怀恨
译文:柳彧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17. 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18.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19. 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20.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误:因为    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8楼#
发布于:2015-12-20 11:20
文言句式翻译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wen981004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848
  • 关注44
  • 发帖数4403
  • 铜币28296枚
  • 贡献值579点
  • 好评度1409
  • 来自辽宁省 大连市 金州区
  • 最后登录2018-03-19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幽默大师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社区居民
  • 发帖能手
  • 发帖天才
69楼#
发布于:2015-12-20 11:21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长街长,樱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