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0477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8
  • 关注0
  • 发帖数2130
  • 铜币431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369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3-02-01
阅读:2379回复:1

[励志青春]作文材料——佛学的现代内涵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11-13 22:43
作文材料——佛学的现代内涵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乃是成佛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是法王(佛)的继承人,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所以普贤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笔者学习后感悟到,《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理念非常好,实际上就是现代人生如何追求成功的十大秘诀,不妨,分别解读如下:
    一、礼敬诸佛。现代解读为:广泛尊重
    “礼”者,表现在外之“礼节”也;“敬”者,乃真诚心之流露也。“诸佛”即一切众生,因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觉悟者)。世法、佛法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诚敬”之心,以“恭敬心”(清净、平等心)来待人、处事、接物。当我们礼敬心被人家浇了冷水之后,很少有不疲厌,很少有能够相续下来的。每一个众生不管对方给什么脸色言语,都要经受得起考验,不管对方如何,都能善于护持、护念自己礼敬诸佛的心。这里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一切人际关系中,需要广泛尊重。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生命的奇迹!都是因为在数年前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由于父母的相爱,我们才有机会参加一场空前的比赛,上苍给我们5天存活时间,我们拼命前行,入围TOP2000“先前部队”,经过万里长城2万次摆尾运动的不断淘汰,我们每一位都战胜了5亿个兄弟姐妹而成为最后的冠军来到人间。所以,无论对方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人或者坏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人格尊重,即便是人家不尊重我们,我们保持自己的本分一样尊重他,这是交往、交流、对话的基础,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二、称赞如来。现代解读为:弘扬正气
    “称赞”即是赞叹;称赞“如来”即是要能与“性德”相应才称赞。《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我们在社会上从早到晚所接触之人物的归纳,里面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是个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整人。善财去了,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疑(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希望别人能“见贤思齐”;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恶知识”是我们的“戒师”。显然,让我们明白,要明辨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要鼓励、称赞,要弘扬正气。
    三、广修供养。现代解读为:开创幸福
    供养的根本目的在拔除凡夫的根本烦恼。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可浓缩为一百零八个烦恼(故念珠有一百零八颗,希望以念佛断除所有烦恼),亦可再浓缩为二十个随烦恼及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最后可浓缩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其中以“贪”毒最为严重,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故佛法以“布施”来对治众生“贪”之病根。吾人须知:“财布施是因,金钱财富是果;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无畏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又云:“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这里充分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供养”(创造),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四、忏悔业障。现代解读为:自我反省
    所谓“业”者,乃是造作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之谓也。《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普贤菩萨亦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语、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此虚空界,不能容受”。盖众生每一动念有九十刹那,每一刹那中有九百个生灭,在天眼里皆可一一瞧见其形相,由此亦可想见“念佛”净业之功德。夏莲居老居士云:“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莲公大士法语)。所谓“障”者,乃是指障碍自性之谓也。至于“孝亲”、“尊师”皆是自己性德的流露,亦是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也。众生有了业障,应如何忏除呢?佛法中告知至诚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无量寿经》,即是无上之忏悔法,一切业障皆可快速地消除。因只要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则一切妄想、执著、烦恼、牵挂即便逐渐减少,进而达到消除业障的目标。发誓将来不再造做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当知道某一件事应该怎样做才对,就应立刻忏悔以前的错误,并且很欢喜的改进。对任何人和事物都要保持谦虚地态度,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就是提醒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时刻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以免一错到底,后悔来不及。
    五、随喜功德。现代解读为:与人为善
    众生之嫉妒、傲慢心,乃是古今难以避免的习气,故以“随喜”之方法来对治。如《无量寿经》所云:“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即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己”,能“与人为善”与“成人之美”,也就是同样成就自己的善行与美德也。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那也是随喜功德。随喜的时候,不仅是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殊胜了。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说过:“想要成功,必须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个善人。”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要与人为善,多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与人打交道定能获得圆满成功。
    六、请转法轮。现代解读为:学习明师
    “请转法轮”即是请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宏法利生,亦即要把佛法普遍介绍给大众,使佛法常住世间,并使大家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因“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也。佛的心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学、早日圆成佛道。满他的心愿,以佛心为己心,才是真正报佛恩啊!所以真正报佛恩就是请转法轮。念经,有许多人只种一点善根,实际的教理并不明了。但是请法师讲解,对经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欢喜读诵、依教奉行。如此,讲经的福德不知道比诵经增加多少倍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所以向明师学习将收获最大。
    七、请佛住世。现代解读为:智者为师
    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够给我们作榜样,能够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现代社会被称为学习型社会,我们如何学习,关键是找到好老师,谁是好老师,智者为师,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圣贤学习,向优秀学习,哪里有智慧,就向哪里学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优点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我们如果经常与智慧的朋友在一起,他们就是一所学校,通过向他们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
    八、常随佛学。现代解读为:学无止境
    “常”者,不间断之义;一切大乘经典皆是佛的言行、存心,依此修学,即是以佛为榜样,即是“常随佛学”也。一切大乘经典中,《无量寿经》乃是说明阿弥陀佛的存心、发愿与修行的过程,依《无量寿经》修学,即是常随“阿弥陀佛”学,是故应效法弥陀的心、愿、解、行,塑造自己成为“阿弥陀佛”(智慧的觉悟者)。善于有效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脖子以上的战斗力。未来学家丹尼尔.伯恩斯说:“未来是属于那些能一再接受训练的人。”也就是说,你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提升你的人力资产,你必须好好的投资你脖子以上的头脑。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也说过:“二十一世纪人类决胜的关键,就在于学习与改变的速度。”现代社会需要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更要学智慧,因为智慧充满文化力量,可以放大知识、技术、技能的效率和成果。所以,学无止境啊!
    九、恒顺众生。现代解读为:爱心无限
    无论世出世间法任何事情皆要随“顺”,凡事皆要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冲突或结怨;因有勉强劝人的心,即会生烦恼,因而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因此要随时使别人生欢喜心,此乃待人处世应有之态度。语云:“清净庄严证佛性,慈悲喜舍度众生”是也。事实上,所有困难都不是要被消灭的敌人,而是经过伪装的朋友,它携带着智慧和理解而来。当我们把这些礼物的承载者视为强盗时,我们就错过了它们试图送给来的财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用爱化解冲突,用爱结缘,用爱解怨,大爱无私,爱到清静,爱到喜悦,爱到平等,爱到慈悲,爱心无限。我们何时能感受到爱,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没人能给我们那些未曾拥有过的爱。爱来自我们的内心,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十、普皆回向。现代解读为:感恩一切
    “回向”之目的乃是在破众生的“执著”,亦即将所修的功德,不自己独享,而与一切众生共享,以拓展心胸,与尽虚空遍法界相等,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也。如此,可破除所有界限,使功德成为无限(唯心所变之故)也。回想就是感谢、感恩,要感谢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帮助者,还要感谢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出难题的考验扮演者。研究表明,让我们幸福的所有来源中,遗传的贡献率有50%,生活环境占了10%,而我们每天的活动则占据了40%。实验显示,与控制组及“表达烦恼条件”组相比,“表达感谢条件”组被试的幸福感水平上升了25%。由此可以看出,感谢、感恩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啊!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乃是成佛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是法王(佛)的继承人,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所以普贤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笔者学习后感悟到,《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理念非常好,实际上就是现代人生如何追求成功的十大秘诀,不妨,分别解读如下:
    一、礼敬诸佛。现代解读为:广泛尊重
    “礼”者,表现在外之“礼节”也;“敬”者,乃真诚心之流露也。“诸佛”即一切众生,因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觉悟者)。世法、佛法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诚敬”之心,以“恭敬心”(清净、平等心)来待人、处事、接物。当我们礼敬心被人家浇了冷水之后,很少有不疲厌,很少有能够相续下来的。每一个众生不管对方给什么脸色言语,都要经受得起考验,不管对方如何,都能善于护持、护念自己礼敬诸佛的心。这里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一切人际关系中,需要广泛尊重。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生命的奇迹!都是因为在数年前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由于父母的相爱,我们才有机会参加一场空前的比赛,上苍给我们5天存活时间,我们拼命前行,入围TOP2000“先前部队”,经过万里长城2万次摆尾运动的不断淘汰,我们每一位都战胜了5亿个兄弟姐妹而成为最后的冠军来到人间。所以,无论对方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人或者坏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人格尊重,即便是人家不尊重我们,我们保持自己的本分一样尊重他,这是交往、交流、对话的基础,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二、称赞如来。现代解读为:弘扬正气
    “称赞”即是赞叹;称赞“如来”即是要能与“性德”相应才称赞。《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我们在社会上从早到晚所接触之人物的归纳,里面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是个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整人。善财去了,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疑(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希望别人能“见贤思齐”;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恶知识”是我们的“戒师”。显然,让我们明白,要明辨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要鼓励、称赞,要弘扬正气。
    三、广修供养。现代解读为:开创幸福
    供养的根本目的在拔除凡夫的根本烦恼。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可浓缩为一百零八个烦恼(故念珠有一百零八颗,希望以念佛断除所有烦恼),亦可再浓缩为二十个随烦恼及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最后可浓缩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其中以“贪”毒最为严重,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故佛法以“布施”来对治众生“贪”之病根。吾人须知:“财布施是因,金钱财富是果;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无畏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又云:“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这里充分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供养”(创造),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四、忏悔业障。现代解读为:自我反省
    所谓“业”者,乃是造作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之谓也。《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普贤菩萨亦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语、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此虚空界,不能容受”。盖众生每一动念有九十刹那,每一刹那中有九百个生灭,在天眼里皆可一一瞧见其形相,由此亦可想见“念佛”净业之功德。夏莲居老居士云:“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莲公大士法语)。所谓“障”者,乃是指障碍自性之谓也。至于“孝亲”、“尊师”皆是自己性德的流露,亦是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也。众生有了业障,应如何忏除呢?佛法中告知至诚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无量寿经》,即是无上之忏悔法,一切业障皆可快速地消除。因只要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则一切妄想、执著、烦恼、牵挂即便逐渐减少,进而达到消除业障的目标。发誓将来不再造做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当知道某一件事应该怎样做才对,就应立刻忏悔以前的错误,并且很欢喜的改进。对任何人和事物都要保持谦虚地态度,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就是提醒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时刻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以免一错到底,后悔来不及。
    五、随喜功德。现代解读为:与人为善
    众生之嫉妒、傲慢心,乃是古今难以避免的习气,故以“随喜”之方法来对治。如《无量寿经》所云:“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即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己”,能“与人为善”与“成人之美”,也就是同样成就自己的善行与美德也。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那也是随喜功德。随喜的时候,不仅是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殊胜了。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说过:“想要成功,必须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个善人。”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要与人为善,多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与人打交道定能获得圆满成功。
    六、请转法轮。现代解读为:学习明师
    “请转法轮”即是请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宏法利生,亦即要把佛法普遍介绍给大众,使佛法常住世间,并使大家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因“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也。佛的心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学、早日圆成佛道。满他的心愿,以佛心为己心,才是真正报佛恩啊!所以真正报佛恩就是请转法轮。念经,有许多人只种一点善根,实际的教理并不明了。但是请法师讲解,对经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欢喜读诵、依教奉行。如此,讲经的福德不知道比诵经增加多少倍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所以向明师学习将收获最大。
    七、请佛住世。现代解读为:智者为师
    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够给我们作榜样,能够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现代社会被称为学习型社会,我们如何学习,关键是找到好老师,谁是好老师,智者为师,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圣贤学习,向优秀学习,哪里有智慧,就向哪里学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优点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我们如果经常与智慧的朋友在一起,他们就是一所学校,通过向他们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
    八、常随佛学。现代解读为:学无止境
    “常”者,不间断之义;一切大乘经典皆是佛的言行、存心,依此修学,即是以佛为榜样,即是“常随佛学”也。一切大乘经典中,《无量寿经》乃是说明阿弥陀佛的存心、发愿与修行的过程,依《无量寿经》修学,即是常随“阿弥陀佛”学,是故应效法弥陀的心、愿、解、行,塑造自己成为“阿弥陀佛”(智慧的觉悟者)。善于有效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脖子以上的战斗力。未来学家丹尼尔.伯恩斯说:“未来是属于那些能一再接受训练的人。”也就是说,你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提升你的人力资产,你必须好好的投资你脖子以上的头脑。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也说过:“二十一世纪人类决胜的关键,就在于学习与改变的速度。”现代社会需要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更要学智慧,因为智慧充满文化力量,可以放大知识、技术、技能的效率和成果。所以,学无止境啊!
    九、恒顺众生。现代解读为:爱心无限
    无论世出世间法任何事情皆要随“顺”,凡事皆要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冲突或结怨;因有勉强劝人的心,即会生烦恼,因而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因此要随时使别人生欢喜心,此乃待人处世应有之态度。语云:“清净庄严证佛性,慈悲喜舍度众生”是也。事实上,所有困难都不是要被消灭的敌人,而是经过伪装的朋友,它携带着智慧和理解而来。当我们把这些礼物的承载者视为强盗时,我们就错过了它们试图送给来的财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用爱化解冲突,用爱结缘,用爱解怨,大爱无私,爱到清静,爱到喜悦,爱到平等,爱到慈悲,爱心无限。我们何时能感受到爱,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没人能给我们那些未曾拥有过的爱。爱来自我们的内心,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十、普皆回向。现代解读为:感恩一切
    “回向”之目的乃是在破众生的“执著”,亦即将所修的功德,不自己独享,而与一切众生共享,以拓展心胸,与尽虚空遍法界相等,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也。如此,可破除所有界限,使功德成为无限(唯心所变之故)也。回想就是感谢、感恩,要感谢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帮助者,还要感谢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出难题的考验扮演者。研究表明,让我们幸福的所有来源中,遗传的贡献率有50%,生活环境占了10%,而我们每天的活动则占据了40%。实验显示,与控制组及“表达烦恼条件”组相比,“表达感谢条件”组被试的幸福感水平上升了25%。由此可以看出,感谢、感恩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啊!

最新喜欢:

JD1688208729321120JD1688...
秋天——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冬天——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Tingangel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68
  • 关注33
  • 发帖数1132
  • 铜币1328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73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3-09-11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3-08-19 08:08
.........................
年轻没有失败,只要路是对的,不怕远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