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阅读:11650回复:101

[素材积累]来谈谈民国时期那些令人唏嘘的女子!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8-03 09:41
民国时期诞生了无数人物,无论正义抑或是所谓的非正义,都有其的风流韵事,我这里多介绍原配(除了张爱玲),无论你爱不爱,你都应善待,这些女人为了“你们”消耗了最美的年华却不得与其常伴终老!
在她们这出最大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只是因为爱上的http://ebook.tianya.cn/html2/chapter.aspx?bookid=67398&太过耀眼,即便她们有天大的柔情与智慧,也是那颗太阳背后的影子。看得见,摸不到,只能在脚下默默仰望太阳的高度。她们不是不骄傲,只是再骄傲的女王也会畏惧被心中的人遗忘,于是选择隐忍的放手,委屈的求全。
她们是影子,她们同样是女王,一纸婚姻既毁了她们的命运,也成就了她们的故事。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

我就说一点:讨厌林徽因,讨厌林徽因,讨厌林徽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不下去的请出门右拐(虽然朋友里面有喜欢她的,但我已经讨厌了,也改不过来了,sorry啊,你白对我说这么久了
-----------------------------------------------------------------------


张幼仪
孙奎
王明华

毛福梅
卢慕贞
朱安
张琼华
武钟谦
--
------------------------------------------------------------------------------------
1.于凤至:一场错爱耗终生,却是被辜负
    她是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半个多世纪,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她一直期盼着和少帅的重逢,只是,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直到 1990年3月20日,93岁的她孤独地长眠在洛杉矶比弗利山玫瑰公墓的黑色大理石下,这个愿望依旧没有实现。

    曾经,我以为,一个女人婚姻幸福与否,是出身、教育程度以及外貌、性格的综合作用,可是现在,我觉得,或许婚姻幸福是件太凭运气的事,爱情从来就不平等,你的宽容知礼就是比不上她的巧笑倩兮,你的才华横溢就是敌不过她的娇嗔痴嗲,又或者,仅仅是阴差阳错的变故,你依旧与他失之交臂。不然,苦等了张学良50年的于凤至又何至凄凉得让人心疼?


    她不是不够好看。照片上的她古典而美丽,即便与宋家三姐妹站在一起气质也是出挑的好,在高尔夫球场挥杆时纤瘦而优雅,穿着时髦的貂皮大衣和少帅十指紧扣行走街头更是一对璧人,连见过无数美人的皇弟爱新觉罗•溥杰也赞叹她美得犹如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纵然一定要把她与小她14岁的赵四相比也是各有千秋,一个胜在从容优雅,一个美在轻灵俊秀。
      她并非出身低微的高攀。她是张作霖钦定的儿媳,东北王未发迹时深得她的父亲、富商于文斗的照顾,自负的张作霖许下心愿,得势后他的儿子一定要娶被算命先生批为“福禄深厚,乃是凤命”的于家女儿,甚至不惜许诺:张学良永不纳妾。她还认了宋美龄的母亲做干妈,被视为宋家的第四个女儿,如果说宋美龄是第一夫人,那么当年的她不过是在一人之下。
      她一点都不缺少才情。与十四岁便流连舞场而后离家私奔的赵四不同,她五岁入私塾,十六岁考入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嫁入张家后,她主动到东北大学南校法科旁听。张学良的笔墨也属上乘了,在她面前却自愧弗如,晚年,少帅依然记得第一次带兵打仗时她为他写的小词:“恶卧娇儿啼更漏,清秋冷月白如昼。泪双流,人穷瘦,北望天涯搵红袖。鸳枕上风波骤,漫天惊怕怎受。祈告苍天护佑,征人应如旧。”那是他们最好的岁月,他和她共同赏玩徐渭的《葡萄图》、陈洪绶的《莲花鸳鸯图》以及石涛、任伯年的书画真迹,她留印“鸾翔鉴赏”、“古翔楼”,因为她字“翔舟”,是东北著名的才女。
      她处事足够得体熨帖。张作霖去世后第一个大年初一,夫妇俩正装肃立,在遗像前拜年默哀,她一一给各位姨娘行礼,希望体谅少帅的难处,像往年一样,她组织全家聚会,给弟妹压岁钱,还打破沉闷放了鞭炮。可是,谁又知道,这得体的前一晚,夫妻俩执手痛哭,她对他说:“汉卿,千万克制,别倒下!”
      她的大度少有人妻能及。有一天,一个中学还没念完的十五岁女孩跑到她面前跪下,求她收留,女孩保证不要名分,只希望做少帅的女秘书。周围一片反对,说这样一个爱玩的女孩待在少帅身边不会有什么好事。但她还是心软了,觉得女孩这么小就和家里断了关系,往后怎么办呢?她答应女孩留下做女秘书,还告诉会计工资从优,甚至自己出钱给女孩买了房子。没有她的成全,赵四成不了传奇。
      她懂他的悲喜。在他被软禁的头几年,她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那时的光阴有多痛苦,她从来没有说,但她却患上乳癌,如果不是心情郁结,何以得这样的病?她心疼他不能自由,看着一个在战场上拼杀的军人,日复一日落寞地被关在小屋里唱《四郎探母》,原本不该属于他的哀伤,却在他的唱词里流转,他击节: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飞……她焦灼、痛苦,又无能为力,最终大病。少帅说:你不如去美国看病,也为我的自由向世界呼吁。如此,她才答应暂时离开。想不到的是,这个“暂时”竟然成了“永远”。
      她总是记得他对她的好。生第四个孩子时,她大出血生命垂危,家里人担心万一出了意外,三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提出让她的侄女嫁给少帅。当时,少帅说:“我现在娶别的女人过门不是催她早死吗?即使她真的不行了也要她同意我才能答应。”虽然他自诩风流到处留情,但对待结发妻子,依然有份特别的义气和眷顾。她奇迹般地痊愈后,从此用尽全力地对他好。

    但是,这些又怎么样呢?即便她那么好,命运也没有对她特别优待。初到美国,她经历了化疗和两次大规模的胸外科手术,不仅头发掉光而且左乳摘除,我想她真的是个太坚强的女子,硬是闯了过来。在生活的挣扎中,学外语、学炒股,投资房地产,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规划着和少帅的未来。
不料,等来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书。       她根本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打电话过去,少帅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还是我们,我现在依然每天都在唱《四郎探母》。他为她写了一首诗:
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
      看到诗,她立刻哭了。
      怕别人像掐死一只笼中鸟一样掐死他,她签了字。
      从此,他成了别人的丈夫。
      但是,她一生的签名,始终是“张于凤至”。       生命中的劫难依旧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四个孩子中,小儿子最早因病夭折。二战时,二儿子在炮火中精神失常,在去找爸爸的路途中,死于台湾的精神病院。她视如珍宝的孩子一个个离去,她早已痛彻心扉,然而,在一次飙车中,她愈加珍爱的大儿子也撞成了植物人,不久离她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她是尝遍了。晚年,她身边只有大女儿张闾瑛夫妇陪伴。      唯一的补偿是,她的投资越来越成功,她的地产投资都是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赚钱,她也炒股,同样成绩斐然,她成了洛杉矶华人圈的骄傲,可是,对于一个孤寂的老妇人,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她把两处别墅都按当年北京顺城王府家里的居住式样装饰起来,自己住一处,另一处留给张学良和赵四。       她一直等他到93岁。      她墓碑上的名字是:凤至•张。在她心里,他永远是她的丈夫,她吩咐在她的墓旁留个空穴给少帅,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相伴。可是,赵四也在夏威夷神殿谷墓园自己的墓旁留了个空穴,两个女人无声地给少帅出了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最终,就像生前的选择一样,少帅在夏威夷长眠。怎么办呢?他欠她的太多,再欠一次又何妨呢?
    我佩服她,心疼她,感慨她,如果说写字的人也有偏心,我承认我格外地偏爱她。她各方面都如此出色,最挑剔的传记都对她没有半句微词,最苛刻的旁观者都说不出她的不是,为什么却归宿如斯?我常想,如果她在天堂看到自己墓边寂寥的空穴,是否会后悔?       后悔在某个隔着烟尘的午后收留了那个跪地哭求的女孩,自己的家庭从此再不完整;
      后悔当年阴差阳错地离开西安,没有力阻少帅陪蒋介石去南京,挽救他于大半生的监禁;
      后悔曾经要求赵四在她患病期间照顾少帅,成全了别人的旷世奇恋,自己却孤老终生;
      后悔自己的矜持宽容大度,独自斟饮孤独与思念的苦酒,与其在历史中展览百年,实在不如伏在他肩头结结实实地痛哭一晚!  
      都说少帅是懂得感情的,所以会评价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但结果是,他,最终没有选择她。他到底是糊涂了,还是辜负了?       我想是辜负吧。我们总是辜负最爱我们的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对我们最好的人,因为我们野马奔腾的心里明镜似的清楚,伤害她们的代价最小,她们的度量因爱而宽广,永远会不计前嫌地原谅,设身处地地体谅,所有的苦涩,她们情愿一个人扛。       所以她,执子之手,却未能偕老。
当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的时候,你一定想问为什么。其实哪有那么多因为所以然,他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他眼里只有别人的时候,心里根本容不下小小的一个你。然而你付出再多努力,一切也不会改变。依旧是阴绵绵的天气,依旧穿着素净的衣衫,依旧等着那个不会回头的人。
-------------------------------------------------------------------
你们可能会倾羡张和赵之间的倾世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能有结果,是一个原配的成全,亦或是一个女人的牺牲!
我要做学霸
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沙发#
发布于:2015-08-03 09:41

2.张幼仪: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文 / 霍思荔

中国离婚第一人

张幼仪,在1922年,让大半个中国人都认识了她,只因为她虽然不愿意,却依然成为了民国以来新式离婚的第一人。当然,这一切,都拜她夫君所赐。张幼仪留下的照片很少,但就那一张照片看她,大气端庄,目光沉静,这样的女子,宜家宜室,本该被丈夫疼惜呵护一辈子。可是,她接受的是一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更因为,她的丈夫是那位激情重于责任,永远像火一样追求“唯一灵魂之伴侣”的诗人徐志摩。她与徐志摩的这长婚姻,从一开始就有着后天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

说到底,她不过是徐志摩反抗被安排命运的牺牲品而已。接受她,就意味着接受旧式婚姻,接受家庭的安排,这与他崇尚的自由恋爱相悖,所以,刚结婚,他就宣称“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他果然做到了,在新婚之夜就让张幼仪梦都没来得及做就枯萎了。而张幼仪,也因为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成为了民国女子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在最初,想必她对这段未存谋面的婚姻,但已经听说过家人对才子徐志摩的介绍,加之对家里长辈的信任,她的内心对这段婚姻,充满了期待。她想,或许不能没有“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深情,也可能还没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浪漫,但总可以做到彼此相敬如宾吧?她根本没有想到的是,未来夫君对她的厌弃,是被迫从接受这个包办婚姻开始。他看她的照片,略微扫过一眼,就下了定论:“乡下土包子。”之后,这个“土包子”的印象,就在她身上落下了印记。

面对她,他的眼睛从是从她头顶飘过,投向远方。他怨她,但是他没想过,作为婚姻的另一方,她也同样有承担有付出。彼时,她亦是16、17岁的花样女子,是一个女子最梦幻最美好的年华。有时候,经不住猜想,如果包办婚姻的对象是林徽因,因为徐志摩对包办婚姻本身的反感厌恶,还有“跟着感觉走”寻找“灵魂之伴侣”的天性,所以,结局恐怕也比张幼仪好不了多少。诗人的自我与任性可见一斑。她怎么会是“土包子”?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则是上海宝山县巨富。而大哥张君励是励志社首脑之一,政界风云人物,是《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称为“民国宪法之父”,同时又是著名的哲学家。 二哥张嘉璈曾任中央银行总裁、铁道部长。在20世纪初期,张家绝对算是声势显赫的望族。她也同样接受现代教育,12岁时入读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其实,仔细想想,如果张幼仪身世平常,又怎么能入了徐家的法眼?婚姻,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何况对于张家徐家这样的望族?张幼仪也是知书达理的女子,年仅16岁即嫁入徐家那样的名门,如果行为举止不够端庄,言谈不够得体,估计也很难得公婆欢心。但从公婆对张幼仪的支持上看,她显然是深得人心的。

与君两决绝,相忘于江湖

结婚后,张幼仪很快怀孕生子。而自认完成了传宗接代任务的徐志摩,他却迫不及待地离家去北京求学,之后赴美留学。在哪里他遇到了命中的“女神”林徽因。他疯狂地迷恋上了她,丝毫不顾忌自己有妻有子的身份。

在英国沙士顿小镇的情形,后来张幼仪都有详细的描述。可能是徐志摩不想与她单独相对,她刚去,徐志摩就邀请了一位中国留学生郭虞裳同住。此时,张幼仪怀孕了,当她怀着一丝期待与喜悦想告诉徐志摩这个消息时,听到的却是他要跟她离婚,让她打掉孩子。当时流产风险很大,但徐志摩却冷漠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之后,徐志摩就突然从张幼仪的生活中消失了。衣服,书籍都还在,甚至眼镜还放在翻开的书页上,但人却再没有出现。而感到蹊跷异常的郭虞裳,在几日后的清晨拧着行李,吃完早餐后翩然而去,丢下怀孕的张幼仪。

不用想也知道此时的张幼仪面对多么糟糕的境况,她原本视为依靠的丈夫对她选择毫无征兆地消失,而她语言不通,经济拮据,环境不熟,她还怀着孕。恨,也是要有时间与精力的,而张幼仪连恨的时间与精力都没有,她不仅为她自己,还要为她未出生的孩子在孤独无援的异国他乡谋生路。

亲情往往永远是一个人最后的温暖与底气。她写信给自己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在二哥跟七弟的帮助下,她先去了法国,之后又去了德国柏林,并于1912年顺利生下了次子彼得。生下孩子刚一个月,徐志摩很快地追到柏林,目的很明确:让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片刻都不能等。张幼仪凝视丈夫热切的眼睛,那份迫不及待地热切,不是为孩子,更不是为她,而是为了摆脱他们,去寻找他人生的“自由”与“灵魂伴侣”,没有过多纠缠,执笔签字。

有人的傲气外露,以为是骨气,而真正的风骨却是刻在骨头藏在血肉里的,张幼仪自然是后者。也罢,那就离吧。这样没有爱,没有温暖,随时可能被置之于荒漠的婚姻,不要也罢。从今往后,与君两决绝,相忘于江湖。而此时获得自由身的徐志摩,带着难以言喻的激情去追求林徽因,却不料,林徽因却随梁思成悄然回国,不久即嫁作他人妇。

即使是备胎,也要修炼成女神的样子

陆小曼在徐志摩去世后,很快地萎靡了,凋零了;而张幼仪却在丈夫逼她离婚,痛失爱子后,猛然醒悟,原来人生,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或许孩子真的是上天给夫妻的礼物,当他感到自己不受欢迎时,他会选择离去。从未得到过父亲关怀的彼得,来不及长大,在3岁时死于腹膜炎,离开他们,重返天国。张幼仪痛不欲生,幼子的早逝,成为她心灵一生的阴影:他的到来,无法让她获取丈夫的欢心,更没有成为父母幸福的期待。几乎从来没有获得过父爱,而即使母爱也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张幼仪忙于学习,所以,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频频称自己肚子疼的彼得还是被忽略了。最后,积重难返。在从柏林回国的列车上,窗外有大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然而,手捧幼子骨灰盒的张幼仪没有心情欣赏窗外的风光。她的脸上,始终是平静的,那是一种心如死水的宁静。隔着近百年的时光,让我们回望岁月,张幼仪在那趟列车上,对自己从前的惶恐畏惧、期望能依靠丈夫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张幼仪后来自己也承认,她的人生是从柏林回来后被分成了两段。

伤痛使人清醒。婚姻破碎,怀抱幼子骨灰,张幼仪开始想从前的种种的,什么都怕,怕丈夫遗弃,怕离婚,结果,尽管她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却还是被命运狠狠地摔到了谷底,陷入无边的深渊与泥淖里。她死过一次,然后重生,整个世界在她面前都变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失去,还有什么值得惧怕?多年后,她功成名就,提起这场沸沸扬扬的离婚,她淡然一笑:“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

因为徐志摩,张幼仪或许没有机会做成功的妻子,但她绝对是成功的媳妇。徐家老两口在徐志摩离婚时,即宣告中断他的经济援助,但把财政大权交给了张幼仪。在德国,她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德语,克服语言关,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德语。在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学习,主修幼儿教育,继续完成了在15岁即中断的学业。回国后,办起了云裳服装公司,虽然是合伙,但其实大家都是凑热闹的心态居多,她才是主要的经营者。她不做老板,做“经理”一直认为这是“是八弟和几个朋友合作的小事业”。而那几个朋友里,也包括徐志摩。

凤凰涅槃的张幼仪,渐渐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她将云裳服装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卖成衣,也接受订购。在店里挂上精美的成品,然后按照客户的身材加以修改。云裳服装选料考究,并且非常注意在细节出凸显品味,比如,珠饰、纽扣、绸带都非常精美别致,还在款式上大作创新,不仅采用了立体裁剪法,还糅合中西方文化要素,很快在上海风靡起来。更由于合伙人都是名流名媛们,因此,众多上层社会的闺秀淑女、社交名媛都以能穿上“云裳”的服装为荣。上海“云裳”,成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即使后来,张幼仪担任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总裁时,每天下班后,她也会亲自去服装公司视察监督。“云裳”服装的成功,不仅让张幼仪赚了一个盆满钵满,也让她的名字在当时的时尚圈里流传。当年徐志摩嘴里的“土包子”,现在正引领着上海、整个中国的时尚潮流。张幼仪成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张幼仪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天下被弃的女,纵然被弃,也可以获得这样扬眉吐气,这样风生水起。

相比张幼仪的优裕与风光,与陆小曼结婚后的徐志摩就狼狈多了。陆小曼与徐志摩其实骨子里都是需要人宠爱与照顾的孩子,都不是适合过烟火人生的人,他们凑在一起,日子可以想象。陆小曼继续她挥霍颓废的生活,而徐志摩为了养家,不得不四处兼职,经常搭乘邮政飞机去北大讲课贴补家用。徐家二老一言九鼎,对他果然没有经济支持。天下没有不疼儿女的父母,在父母看来,徐志摩的一切行为都是孩子式的任性,他们认为随着岁月如刀,诗人那颗炙热的心也会逐渐回归于尘世,也会渴望安定,在那时,也许,他就如同一个外出游玩的孩子,从容自然地回到家里。这恐怕才是徐家停止对徐志摩经济支持的原因。

所以,他们收了张幼仪做义女,让她当家。张幼仪私下帮徐志摩还过几次债,徐志摩心里五味杂陈。很难想象,当徐志摩身兼五职,为生活疲于奔波时,会不会偶尔心生悔意,想到曾经被他嘲笑过“土包子”的张幼仪,看他时认命而弩定的眼神?其实,真正适合徐志摩的人,是张幼仪,但他,终生都没有给予过她。他们最终还是错过了彼此,他为终生所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她,励精图治,自立自强,做一个争气的“备胎”。他没有给她的,最终,命运都给了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自己能在最深沉的黑暗中清醒过来,从命运的泥泞中挣扎出来。50岁时,在孩子的支持下,嫁给一位租住在她楼下的中医,性情温和,获得了世俗的圆满。徐志摩与张幼仪,总会让人联想到另一桩被强烈反对的包办婚姻——鲁迅与朱安。鲁迅虽然不喜欢朱安,甚至在朱安铺好床时,勃然大怒,掀了被子,还闹着要拆床,但他终生都没有真正遗弃朱安,他一直供养着她的生活,让她跟自己的母亲在一起。朱安生病时,鲁迅还会带她去看病。因为鲁迅知道,如果跟朱安离婚,无疑是逼她自杀。直到,鲁迅与许广平同居,生子,朱安才彻底放手,称自己也是“先生的旧物”。

也许,如同朱安一样,张幼仪在内心里,也期望徐志摩能回头复婚,但是跟朱安不同的是,即使是做备胎,她也努力把自己往女神方向去修炼。变化不是没有,随着她开办云裳服装公司,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改善,试想,如果徐志摩没有飞机失事,其实结局很难料。对于徐志摩,他负心也罢,再婚也好,她对他始终没有指责,甚至在他逝世后,还接济陆小曼,出资请人为他出诗集,有大抵不是因为她还有多爱他,多少爱经得起无数次的伤害?而是她能够淡定而勇敢地面对岁月,面对伤害。

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1927年,张幼仪搬到了四哥张公权在英租界的房子里,并接受东吴大学的邀请,教学生德语。就在她教完一学期德语,打算教第二学期时,上海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突然找到张幼仪,请她出任该银行总裁。这家银行是一些妇女所办,女性职员居多,但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

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董事长是上海先施百货公司经理欧彬的夫人欧阳慧然,行长兼营业主任则是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严叔和,同时他又担任银行总经理,而姚稚莲则担任副总经理。他们希望张幼仪能力挽狂澜。张幼仪当时在妇女届中地位很高,当然,他们选中她,还因为她二哥在金融界的地位。她也觉得教书与经营服装公司这样的生活不能施展自己全部的才华,骨子里,她也是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答应了下来。命运此时向张幼仪展开了另一幅画卷。所以,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努力,你要的,岁月终究会给予。

这个女子银行实际上变成了她的王国。她把自己的办公桌大堂最后角落上,不仅能随时看到职员的动态,还能进行最有效地沟通,而且,职员们看到总裁都在努力,自己还怎么偷懒?虽然身为总裁,但她每天9点准时上班,从不迟到。张幼仪的励精图治,再加上二哥的支持,上海上海商业银行的陈光甫和浙江实业银行的李馥荪也对她大力支持,经营状况日益好转,很快扭亏为盈,到1931年底,银行银行实收资本总额和储蓄资本均超过二千万元,创造了金融界的奇迹。因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在上海银行界崭露头角,烜赫一时。女子银行尤其受老少妇女的欢迎,而经历过在沙士顿困顿的张幼仪,见到在附近商店工作的女性,拿了薪水与支票立刻来银行兑现,再往户头存钱的情形,内心欣慰又辛酸。张幼仪也成为了中国女性银行总裁第一人。

随着妇女解放的思潮涌现,张幼仪经营着这样一家以提倡妇女经济独立为宗旨的银行,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妇女独立的代表人物。而她凭借自己的经商天赋,人格魅力,也为银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并且靠着她的个人能力与魅力,在银行的数次危难之际,保住了银行。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时,逃亡的人们纷纷到银行提现。一天,一位顾客急匆匆地跑进了云裳服装公司找到张幼仪,要求提走她千方百计为银行保住的4000元钱。然而,现金一旦被提光,女子银行很可能就要倒闭。何况,对方带那么一大笔钱逃亡也并不安全。张幼仪在跟总经理商量后,建议顾客接受担保,在度过了困难期后,连本带利奉还。顾客答应了。答应的理由是:“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可是你讲的话我信。”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熬过了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一共开办了31年。这所银行见证了一位女子的自强、睿智、精明与深厚。1953年,独自尽完上孝父母、下抚儿子阿欢的职责之后,一位名叫苏纪之的香港医生向她求婚,她征求儿子意见,阿欢回信:

“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曾经怎样的付出,才会赢得儿子在再婚的敏感问题上如此善解人意的支持?如果人生是一颗秀逗糖,她已经尝完了酸涩的外壳,开始感受甜蜜的味道。

这一次,她遇到了懂得她,体贴她的人,两人在香港生活了28年,苏医生病故,张幼仪于是前往美国,与爱子团聚。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在纽约绿草如茵的“芳诺依福”(FERNOEIFF)墓园,墓碑上刻着她最终的名字:苏张幼仪。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评价她:“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如果没有徐志摩,张幼仪或许就是在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因为遇见了他,张幼仪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让伤口长出人生的红硕的花朵,名利双收,儿孙绕膝,只是,这样的成长,这样的功成名就,是最初的她,15岁的她,想要的人生吗?她不过是憋着一口气,要与他定格的世界较量,这是自信,也是彪悍。所以,她才能成全自己。

    你永远拥有从一段不愉快婚姻中解脱的主动权,如张幼仪一般,重新为人生按下一个FastForward(快进)键。------------------------------------------------------------------------

(看看上面的图片,谁更low???)

我要做学霸
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板凳#
发布于:2015-08-03 09:42
孙荃——遇见她之前,也许我和你是天作之合
孙荃写给郁达夫的诗
笑不成欢独倚楼,怀人望断海南州。
他年纵得封侯印,难抵青闺一夜愁。
淋漓襟上旧啼痕,难断柔情一寸根。
正尔愁心无托处,何堪梦里遇游魂。
---------------------------------------------------

 孙荃原名兰坡,年出生在富阳县一个地主家庭,上过私塾,知书达理,能诗善文,在郁达夫的家乡浙江富阳名气很大,当时是乡间少有的才女。1917年8月30日,当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奉母命与孙兰坡订婚。郁达夫四海漂泊,见识过无数的奇花异草,当他第一次见到孙兰坡时,并未对她名动乡里的容貌产生多大的兴趣,孙小姐的三寸金莲和瘦小的身子令他非常失望,而独对她超群不凡的学识和风趣谈吐惊讶不己,她的知书达理让他油生怜惜之情。郁达夫对女性美的标准有3条:一是外貌,二是品德,三是才华。而孙荃是三者皆备,以至郁达夫在致长兄的信中对她赞美不已。他在与孙荃初次见面到分别的一个月里,经常书信来往,诗歌唱和,甚至还商量过结婚的具体事宜,很有感情。郁达夫对孙荃的诗情向来赞赏,有一次回信点评曰:“文字清简,已能压倒前清老秀才矣!”他还曾试着把孙荃的两首小诗夹在自己诗作内寄出发表,几可乱真。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又曾经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产生过恋情。后藤隆子被郁达夫昵称为“隆儿”,是郁达夫住处附近的“小家女”。他每次从学校到市上去,都要从她的家旁经过,遂产生情愫,并为她写下了四首诗。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馆的侍者,郁达夫与她交往数月,同样也为她写有诗词。玉儿也是侍女,郁达夫为她所写的情诗:“玉儿看病胭脂淡,瘦损东风一夜花,钟定月沉人不语,两行清泪落琵琶。”至今为人称道。 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身体孱弱的郁达夫在军训时由于反抗日本教官的侮辱,被关进了禁闭室,后被同学郭沫若和许昭然设法救出,三人遂结成好友。预科结业后,郁达夫来到名古屋读书,寄居在后藤家。后藤的女儿隆子对他颇有好感,殷勤地给他送饭铺床,他表面上对她装得很冷谈,心底却慢慢地燃起了爱火。一日解手时,隆子正在隔壁洗浴,他忍不住偷窥……郁达夫精神上的苦闷在隆子的关心和抚慰下慢慢地消除。他开始了自己的初恋,对隆子表达了自已的情感,送给她一柄扇子,隆子则题了一首情诗在扇子上回赠于他。
       家人催郁达夫回国成亲。他勉强应承了婚姻之事。1920年7月24日,郁达夫与孙荃举行了婚礼。由于郁达夫的坚持,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也没有证婚人和媒人到场,更没有点上一对蜡烛,放几声鞭炮,孙荃只是在夜色降临的时候乘上一顶小轿到了郁家。新婚之夜,孙荃送给了他一枚钻石戒指,新婚妻子虽温顺体贴,可郁达夫终是不能十分满意,急着要回日本完成学业。临别前夜,夫妻对坐达旦,竟无有话说。郁达夫赴日留学,两人多有鸿雁传书。郁达夫甚至决定给未婚妻改名,改名为“孙荃”,并且赠诗曰:“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荃出楚辞。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她在郁达夫指导下,曾写了不少好的古体诗。他对孙荃这位才女还是很依恋的。
郁达夫忘不了隆子。一天去名古屋找她,但后藤家已毁于火灾,没人知道她的下落。郁达夫到东京一酒馆借酒
浇愁,竟发现隆子和几个男人在一起喝酒调笑。郁达夫不忍相看,转身就逃,隆子却追上他,坦言为生活所迫,她已开始皮肉生涯。郁达夫想将隆子赎出妓院,但他手头十分拮据,无奈之下,将所带的一幅古画委托日本友人出卖,谁知却是一件赝品。他一咬牙,将妻子赠送的钻戒当了……但隆子不想连累他,再次消失了。
郁达夫与孙荃结婚后,不断爆出婚外恋,其中轰动一时的共有3次:一是在安庆时与妓女海棠的荒唐恋情,二是在北京与银娣的交往,三是抛妻离子,追逐杭州名花王映霞。由于郁达夫的放荡不羁与风流任性,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姻缘,最终以悲剧收场。
      1921年,为养家糊口,郁达夫告别了郭沫若等朋友,携妻到安庆教书。郁达夫风流倜傥,浪漫多情。在这里,郁达夫与孙荃时有矛盾发生。郁达夫结识了一位妓女海棠姑娘,两人过从甚密。他每日任教结束,必到位于城外的海棠姑娘处,而由于有早课,他又必须凌晨时分早早赶到城门洞里,耐心地等城门打开。同期,郁达夫创作小说《茫茫夜》,可以认为是真实地记录下他的这一段感情生活。其中女主人公海棠,正是郁达夫过从甚密的海棠姑娘。他给了她许多同情与帮助,他的善举却遭受了同事的嘲笑与奚落。在外受气的他只好回家中发泄一通,孙荃总是默默地忍受。忧患中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龙儿。不久郁达夫辞去教职,成了一个失业者,只好送妻儿回老家。为生活所迫,郁达夫只好去北京教书。到了北京,郁达夫结识了鲁迅。鲁迅的旧式婚姻令郁达夫有同病相怜之感。他遇到了饥寒交迫的文学青年沈从文,他则倾其所有给予帮助,并写了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而在富阳,孙荃与郁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她带着龙儿回娘家去住了,郁达夫不得不远赴富阳,将妻儿接到北京。孙荃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北京时,他又与妓女银娣的交往过密。
1927年郁达夫与王映霞在上海同居,这对孙荃的打击不可想象。“在长夜漫漫中,她只得断荤茹素,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孙荃遂告与郁达夫分居,此后,孙荃携子女回富阳郁家与郁母同住,与儿女们相依为命,守斋吃素,诵佛念经。1931年3月,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的矛盾升级,回到了富阳老家。见到久别的妻儿,他分外激动。但孙荃不肯原谅,她把郁达夫安顿在楼下的西厢房,在自己和孩子们同住的卧房门上贴出“卧室重地,闲人莫入”的告示。不过在饮食上还是按照郁达夫过去的爱好细心烹制。

       半个月过去了,郁达夫要赶回上海,孙荃带着郁天民到渡口送别。回家时,她发现郁达夫留下一张字条,上面 写道:“钱牧斋受人之劝,应死而不死,我受人之害,不应死而死,使我得逢杨爱则忠节两全矣!”孙荃想起杨爱就是钱牧斋之妾、吴江名妓柳如是的本名,顿时痛哭流涕,不知道是怜还是恨。
长女郁黎民完全由母亲抚养成人,在感情上自然更倾向于母亲孙荃。郁黎民觉得母亲起初对http://jump.bdimg.com/safecheck/index?url=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s3Qi24XOJdgwB0KEvIO有所怨恨,但
是随着时间流逝,“她由怨恨转为理解,最后转为同情,等到得知父亲殉难印尼苏门答腊消息后,更变成了深深的悼念了”。郁达夫的侄女郁风也提到后来三婶慢慢抛弃了对三叔的怨恨,“而是饶有兴味地像谈起老朋友似的沉浸在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里。”
“文革”期间,郁黎民从湖南逃到母亲身边,母女俩经常彻夜长谈。一次,母亲说起她有一桩未了的心事,就
是当时郁达夫的作品还没有整理出版。她对女儿说,等到政治清明的那一天,总会有人来从事郁达夫研究,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公正的地位。1978年3年29日,孙荃患心力衰竭逝世,享年82岁。
郁达夫与孙荃育有两女一男,长女郁黎民,1925年生,现在湖南省桂阳一中当老师,她还是湖南省政协委员。儿子郁天民,生于1926年,幼名阿熊。他本住在杭州,后来携妻儿回富阳县乡下与母亲同住。在县文化馆工作。天民和他父亲一样,爱喝酒,最喜边喝酒边谈天。他曾是富阳县政协主席,1987年底病逝。小女儿郁正民,1927年生,幼名胖妞。她生前是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去世2004年去世。
-------------------------------------------------------------------------------
抛开才华谈人品,呸呸呸,性本色!!!


我要做学霸
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地板#
发布于:2015-08-03 09:42
王明华:缘来则聚,缘去则散


     梅兰芳的传记和电影里,她都是有可能消失的一个人,因为没有后代替她说话和粉饰。
王明华梅兰芳本来是幸福的。生有一子一女,不幸的是她把自己全部交给了梅兰芳。为更好照顾梅兰芳,她做了绝育手术。结果在儿女相继染病后,她没有办法再为梅兰芳传后,于是有了后来娶进门的福芝芳
王明华病郁而终。在《梅兰芳》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福芝芳,看到孟小冬,但是为梅兰芳付出最多的王明华,则被轻易地抹掉了。
她叫王明华,是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照片里的她清秀端庄,有着民国女子的清淡与隐忍。在她嫁给梅兰芳之前,是旦角王顺福之女,京剧世家,也算与梅家门当户对。
梅兰芳之所以着急娶妻,是因为17岁的他因嗓音变声不得不停止演唱在家休养。心情郁闷中,家里便主张为他娶个媳妇,好帮他度过这一难关。
王明华带来了好运。不到一年,梅兰芳就恢复了嗓音,可以重新唱戏了。那时梅家还不很富裕,日子甚至有些清苦,王明华却毫不介意,她善待家人,勤俭持家,将梅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戏台上的千古情痴,被演绎在生活中。两个不满20岁的青年男女,恩爱异常。
梅兰芳王明华是有一千个理由的,除过生活,在事业上她也是一个好帮手。王慧的《梅兰芳画传》中就提及:王明华对梳头也很能。梅兰芳初期演古装戏时,出门往戏馆去,随身总带着一个木盒子。那里面装的是王明华在家为他梳好的假发,因为那种梳法连专门梳头的师傅都梳不过来。梅兰芳上台前只需把假发往自己头上一套,一个精美的古代美人的形象便立刻出现了。
      她对他的好,是无法用文字来一一描述的。在这样的浓情缱绻中,梅兰芳的戏越唱越好,很快成了名角。只要有他的戏,戏台子下就绝无空座。王明华也为他添了一双儿女,每逢梅兰芳散戏回家,就和孩子嬉戏玩闹,非常快乐。 王明华开始看重丈夫的事业。为了让梅兰芳更好发展,她女扮男装,与他一起出入戏院。在那个年代,女人是不能去后台陪伴的。她还做了绝育手术,怕陪伴他唱戏的岁月,不留神怀了孕。
本来一儿一女,对梅家也算有了交待,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麻疹让两个孩子相继夭折。孩子的离去,也是王明华不幸生活的开始。
习惯了回到家就能听到孩子欢笑的梅兰芳,怎么能接受一对儿女的双双离世?比他更受不了的是王明华,她每想到孩子,泪水便夺眶而出。梅兰芳看及此,只能强压悲哀,去劝王明华。
日久,王明华竟因悲伤过度害起病来。一边懊恼自己当初做了绝育手术,如今再难要孩子了。王明华的娘家人为了安慰她,建议她收养侄子做儿子。梅兰芳却不同意,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有自己的孩子。
王明华答应了他再娶。当然她明白再娶将意味着他们将是三人世界,她再不能独享他的爱。
      梅兰芳的第二任太太福芝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梅家的。 据说新婚之夜,梅兰芳王明华心内委屈,先去了她的房,拉着她的手说话,最后才说去新太太那了。王明华对他的体贴极为感动。
无从设想梅兰芳的新婚之夜王明华是如何度过的,只是她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病越发重了。福芝芳对王明华是尊重的,也曾怕王明华孤独,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让她养,王明华还是回了。
二女同侍一夫,对爱情至上的人来说,该是内心深处一种残忍的凌迟吧。她病卧于床,福芝芳很快接手照顾梅兰芳的生活。
福芝芳梅兰芳生了9个孩子,夫妻恩爱。而王明华因肺病久治不愈,长年卧床。后来王明华独自去了天津,临去时她对福芝芳说:我身体不好,还请妹妹费心,照顾好梅家的后代。
王明华独自离去,是养病去了,还是刻意退出了三个人的世界?
王明华无人陪伴,病逝在天津,结束了她伤情的一生以及对梅兰芳无能为力的爱。
       为了梅家的后代,王明华最终让步同意梅兰芳再娶,只是,自己竭尽全力照顾丈夫,希望与他白头偕老的梦想被毫无征兆的现实击得粉碎,她蜗牛般蜷缩到宿命的甲壳中,无力地看着自己曾经的痕迹被抹去,成为一个多余并且无害的人——谁也不会对她不好,因为犯不着;谁也不会太在意她,因为没必要。于是,有了之后福芝芳梅兰芳同样美满的姻缘,有了“福芝芳让子”的美好妇德,有了被视作楷模的三人行的婚姻生活,有了最终三人同穴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是,后来的王明华幸福吗?穿越那些深明大义的故事,略去那些举案齐眉的传说,她的身体越来越坏,卧病在床,最后独自养病,37岁时无人陪伴地病死在天津。有时候,人生的甜美或苦涩都像一出戏。
------------------------------------------------------------------------------------
你484傻!!!!为了他结扎,他却为了他自己另结新欢!!!
所以说女人当自强!!!别总想着男人!!!
我要做学霸
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4楼#
发布于:2015-08-03 09:42
张爱玲: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对此,胡兰成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就是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这怎么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危机感。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这个国,这一次是真真连到她的家了。汉乐府中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句子。而张爱玲此刻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含义。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笑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就是这样真实的期盼!但两人果真是要分别了!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有一天,胡兰成在路上遇到了轰炸,人群一片慌乱,他跪倒在铁轨上,以为自己快要炸死了,绝望中,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这个时候,他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来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他不向小周隐瞒张爱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一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信来,还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她竟还是那样投入地爱他。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她是震动的,因为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那样坚贞不可动摇的,但又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小周?此时,张爱玲的心已被刺伤了,但她仍是爱他的。于是她只有默默承受。两个人在一起,胡兰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只看见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一见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又忘了张爱玲了。
时局大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

   斯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窗,胡兰成年轻的时候就曾在斯家客居一年。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维持生计。斯家还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只这一路,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刚离开张爱玲、周训德的胡兰成,此刻又与范秀美在一起,可见他的滥情!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尴尬.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都是在旅馆见面的。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她叹口气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他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张爱玲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还问她对自己写小周的那篇《武汉记》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与范秀美的事,张爱玲十分冷淡。当夜,两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自此以后,这二人一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张爱玲没有理他,炎樱也没有理他。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吧,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然而,还有后话。
50年代初,胡兰成移居日本,与上海大流氓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同居。而张爱玲也已离开大陆到了香港。胡兰成得到消息,曾托人去访她,但未遇着,那人便留下了胡兰成在日本的地址。半年后,胡兰成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没有抬头,没有署名,只有熟悉的字迹:手边若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与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
后面是张爱玲在美国的地址。胡兰成大喜,以为旧情可复,又以为张爱玲还很欣赏自己,便马上按地址回了信,并附上新书与照片。等到《今生今世》的上卷出版之时,他又寄书过去,作长信,为缠绵之语。张爱玲一概不回,末了才寄来一张短笺: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
胡兰成一见,便彻底断了念头。至此,这段爱情是真真地谢幕了。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就象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
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
所谓爱情,只是一次花期,有的花只开一次,轰轰烈烈,有的花,可以应季。
可是女人可以被感动,而男人,却是不懂感动。
低到尘埃,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就会心疼他的不能,就可以知足地守着这个人走一世。
不是爱,是怜悯。
可是怜悯亦可以成为爱,凡世间的温情。
男人对女人的爱,是玩物。不能轻易,不能和气。女人对男人的爱,是孩所谓爱情,只是一次花期,有的花只开一次,轰轰烈烈,有的花,可以应季。
可是女人可以被感动,而男人,却是不懂感动。

我要做学霸
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5楼#
发布于:2015-08-03 09:42
毛福梅——蒋介石对毛福梅,只有一封离异书



有人因政治婚姻得利,就有人因政治婚姻倒霉。毛福梅就是无数倒霉者中的一个。
毛福梅生于1882年十一月初九日,奉化岩头村人。1901年与蒋介石结婚,她比蒋介石大五岁,蒋才十四岁。
她嫁给蒋介石,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二人不仅年龄相差很远,感情上的差距也很大。
1905年,蒋介石离开奉化溪口,到宁波读书,毛福梅奉蒋母之命,前去伴读。此时,她与蒋介石的感情还算是融洽的。
过了半年,蒋介石考入浙江武备学堂,毛福梅离开蒋介石回老家。后蒋介石进了保定军校,接着又去日本留学。从此,她与蒋介石分居两地,蒋介石也难得在假期回来一趟。
毛福梅是一个农村土生土长的女孩子,没读过多少书。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温柔孝顺,谨遵闺训,恪守妇道。自从丈夫离家外出,一直陪伴婆母王太夫人诵经念佛,朝夕相处,相依为命。
1907年,蒋介石纳姚怡诚为侧室,不久,又与苏州女子陈洁如同居。这并没有影响毛福梅在蒋家的地位,她仍然是蒋介石的元配夫人。
1921年,与她朝夕相处十九年的婆母王老夫人不幸逝世。她失去了最亲的亲人,也失去了关爱、庇护和依靠,开始了漫长的孤独、寂寞、悲凉的生涯。
1927年,她在蒋家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她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和变化。这年1月15日,时任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总司令的丈夫,在广州孙中山家认识了宋美龄,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位留学美国、年轻漂亮的总统姨妹。3月26日,在上海宋子文私邸,再次相逢,出于这位精明银行家的战略眼光,特意安排了一曲楼台会,蒋介石已飘飘然陶醉了。5月15日,二人登焦山游览名胜古迹,纵情于山水之间。这一次焦山之行,决定了宋美龄第一夫人的金交椅,也决定了毛福梅在青灯古佛间度过残年余生的命运。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合是一桩政治婚姻。蒋介石需要宋氏财团的支持,宋家也要依靠蒋介石保护他们的利益。
1927年6月,蒋介石与宋美龄正式订婚。此前,蒋介石特地回到溪口,强迫毛氏与他离婚。毛福梅这个善良无助的弱女子,屈服于丈夫的淫威,无奈而痛苦地含泪答应了。也许蒋介石良心发现,也许他心中有愧,也许为了弥补和赎罪,对毛福梅的日后生活作了妥善、周到的安排。采取离婚不离家的办法,让毛氏仍住在老宅丰镐房,生活费仍由他供给,依然承认她是蒋家的一个成员。
一个妇道人家被丈夫抛弃,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很被人瞧不起的。被人看作是“没人要的下贱货”,背后遭人嘲笑和奚落,毛福梅内心的痛苦自不待言。她只好上寺院,进庙宇,烧香拜佛,来寻找精神寄托,来超度自己将来死后的灵魂。
毛福梅虽然与蒋介石离了婚,两个人的关系并未因此而中断,她仍旧对蒋介石有礼有节,从没有因为他另有新欢和他吵闹过,也没有因被他抛弃而重新结婚。每次蒋介石回来,她都亲自下厨,为蒋介石做几样可口的家乡菜。尤其是蒋介石特别喜欢吃的奉化名菜鸡汁芋艿头,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每次必做,每年都要送几十斤奉化芋艿头到南京给蒋介石吃。蒋介石与毛氏虽然办了离婚手续,但在乡亲们面前,和毛氏还保持着一定的感情。就是宋美龄陪蒋介石回溪口,毛氏总是热情相待。宋美龄也总要带些貂皮、人参送给毛氏。他们三个人一直和平共处,相安得宜。
 毛福梅失去丈夫的爱,只能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蒋经国身上,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唯一的儿子身上。儿子是她精神的寄托。也是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蒋经国于1910年在溪口出生,童年、少年时代在溪口度过。他还在母亲腹中,蒋介石就出外闯荡去了,很少回家,是她在孤苦中把儿子一手抚养大的。她对儿子悉心扶养,厚爱有加。后来蒋介石发迹了,把儿子带到上海读书,又送他去苏联留学。她与儿子从此关山阻隔,杳无音信,儿子是死是活,她无法得知,她只有天天在佛像前祈祷菩萨保佑,儿子在外平平安安,早日归来。 1937年3月,她儿子蒋经国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故国。一踏上国土,就马上去奉化看她,她会见了阔别13年的儿子。一时悲从中来,满肚子心酸,哽咽得流着眼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好一会,才破涕为笑。搀扶起跪在她膝下的儿子和洋媳妇,把孙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热泪直流。
儿子和媳妇在苏联结的婚,没有举办婚礼。她是一个很传统的人,非常崇尚封建礼教,坚持要为儿子、媳妇补办婚礼,而且要按旧式婚礼的仪式行事。蒋介石拗不过她,只得依从她的安排。于是,她让人给蒋经国赶制了长袍马褂,让新娘戴上了凤冠霞披,在家里举行了隆重的拜堂仪式。她与已离婚的蒋介石,并排坐在披着红毡的太师椅上,接受儿子、媳妇三拜九叩的大礼,平时脸色苍白的两颊泛出难得见的红晕,喜气洋洋地望着儿子、媳妇,嘴角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激动得双眼满含热泪。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3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寇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从丰镐房后门逃出,已经逃过弄口,想到房门没有上锁,转身回去锁门,再走出弄口,碰上日机扔下的炸弹,炸中了弄口的围墙,墙倒屋坍,她被埋在下面。第二天才被人发现,已经死亡。
远在抗日前线的蒋经国接到急电:“母亡速归”,日夜兼程赶到溪口,急忙下了汽车,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母亲遗体边,猛地跪倒在地上。他这一辈子欠母亲太多,来不及报答和补偿;他也非常同情这位善良无助的母亲,同情她孤苦的处境,对生母的不幸遭遇颇为不平,但又慑于父亲的威势,不敢抗争和干涉。
毛福梅的坟地选在摩珂殿房边,这是她生前礼佛诵经之处,她喜欢这个地方。殿房周围长着几株千年香樟,绿荫如盖,林木茂盛,是块风水宝地。
过了几天,溪口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前来送殡的有一千五百多人。这次葬礼很特别,不发讣告,也不在报纸上发表消息。因毛福梅的身份很难说清,弄得不好,使蒋介石难堪,只好委曲她了。这对蒋经国来说,很难接受,但也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毛福梅的棺木下葬在摩诃殿北隅,为她造了一个圆形坟墓。墓碑上书刻着:“显妣毛太君之墓儿经国敬立。”同样由于她身份特殊的原因,碑上没有出现“蒋”字。
在毛福梅死后十一年,她被当作【蒋母王氏义女】、【蒋介石义姊】,载入《溪口蒋氏宗谱》。
-------------------------------------------------------------------------------------------------------
身为一个女人,且身为原配,她的命运何其可悲说到底都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残酷性
我要做学霸
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6楼#
发布于:2015-08-03 09:42
卢慕贞——我一生仿佛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全了她的第一夫人


1883年秋,孙中山因在故乡毁坏北极殿里的神像,担惊受怕的父母面对乡亲的众怒,为息事宁人,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儿子送往香港读书,后又到檀香山的长兄孙眉那里,可孙中山不满大哥的严厉斥责和管束,竟然负气不辞而别,于1885年4月,回到了故乡翠亨村。
当时,爱弟心切的孙眉看到弟弟性格倔强,实在难以管教,思来想去,想到婚姻是羁绊弟弟的一种良策。于是,他汇了一笔钱回家,除了供弟弟读书之外,希望父母尽快为弟弟成婚,使其安于家庭生活,免得再因年轻气盛而惹出难以收拾的麻烦,让父母在乡里众人面前受辱。孙眉的提议促使父母迅速为孙中山物色对象,母亲杨太夫人恰巧有一姐妹嫁在香山县上恭都外茔乡(今属珠海市金鼎区外沙乡),她认为同乡卢耀显之女卢慕贞与孙中山很相配,从双方的家世、年龄、经济状况等看,算得上门当户对,便极力撮合这桩婚姻。其父卢耀显承先祖业读书,后漂洋过海到檀香山谋生,与孙眉同为檀香山华侨,卢耀显虽经商而致家境渐富,却很早因病而逝,家境又渐转衰,卢慕贞是卢耀显的长女,虽然她的家距离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只有几里,但在这以前卢、孙两家素无往来。那时,年轻人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卢慕贞与孙中山根本无缘相见。对于孙中山来说,他有志于从事反清革命,生活势必飘忽不定,所以起先并不愿结婚。再加上他少年时就到檀香山,深受西方婚姻自由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一向深恶痛绝,他的想法与父母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在那个讲究“郎才女貌”的时代,孙中山仪表堂堂,一表人才,所受的教育更是卢慕贞无法相比。卢慕贞身材矮小,自幼缠足,是一个相貌平平、性格内向的旧式女子。然而,由于孙中山一向敬重父母,同时他也根本没有把婚姻视为像反清革命那么重大,所以,他当时在婚姻问题上随波逐流,没有违抗父母和大哥之命。
      1885年5月26日,卢慕贞在与年方20岁的孙中山定亲后,不久就结婚了。当时孙家家境已相当富裕,所以,婚礼办得相当热闹。结婚地点在孙家老宅左边的一间新建平房里,按当地的风俗,在家中正厅立了字架,立字为德明(按: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两旁对联为“长发其祥,五世其昌”,特别醒目,给贺喜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中山并没有像他大哥孙眉所希望的那样把结婚变成生活的藩篱,所以,结婚三个月后,孙中山便于同年8月,离开家乡再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因为结婚前孙中山在香港英国殖民当局办的中等学校中央书院(1889年改名域多利书院,1894年改名皇仁书院)就读。在1886年夏抱着“医亦救人之术”,放弃仕途和当传教士等职业,毅然进入了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今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旧址)。1887年,他又进入香港雅丽氏医院开设的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他埋首书海,只有在假期才回故乡团聚,对过门后才认识的夫人,开始时夫妻的感情并不深厚。但知书达礼,每逢回乡,对言语不多的卢慕贞相敬如宾。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卢慕贞加深了了解,渐为她孝顺、勤劳和贤惠的行为所感动。卢慕贞自幼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由于家庭环境,作为长女,卢慕贞自小勤快,素以孝敬长辈而闻名乡里,尤擅女红。在婚后的数年中,尽管回乡并不多,但每次回家,卢慕贞总为他缝制一套新衣服和鞋袜,婆婆杨太夫人身上的穿戴也多出自卢慕贞之手。卢慕贞(1867-1952)与孙中山并非自由恋爱结婚,但也婚姻美满,生育下了子女孙科、孙延和孙琬三人。由于卢氏自幼缠足,个性内向,所以孙中山到各处筹募搞革命时,往往不能一同相随。在辛亥革命前后几个月,卢氏与二女都在槟城暂居。革命成功后,他们乘船回国,但卢氏无心当第一夫人。1915年,孙中山为娶宋庆龄,与卢慕贞协议离婚。卢氏晚年定居于澳门,1949年后,卢慕贞的名字就很少被人提及,她的照片长期未能悬挂于广东翠亨村故居,以致若干年后,许多人不知还有一位原配夫人,也搞不清独子孙科的生母是何许人。
-------------------------------------------------------------------------------------------------------
反正我只是你故事中的一个配角,可有可无,一切不过是为成全你的第一夫人戳泪点呀!!!
我要做学霸
njyzyiyi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553
  • 关注49
  • 发帖数4879
  • 铜币22949枚
  • 贡献值1875点
  • 好评度119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9-01-06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发帖能手
  • 贴图大师
  • 幽默大师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师恩难忘
  • 20天大作战[2014]
  • 20天大作战[2015]
  • 7天勇士[寒]
  • 14天勇士[寒]
  • 21天勇士[寒]
  • 7天勇士[春]
  • 14天勇士[春]
  • 21天勇士[春]
  • 28天勇士[春]
  • 8周勇士
  • 4周勇士
  • 16周勇士
7楼#
发布于:2015-08-03 09:42
朱安——我也是鲁迅先生的遗物


鲁迅的原配太太朱安。这个长脸高额头的女人,自嫁给鲁迅之后,她就不再是朱安。在鲁迅活着时,她是伺候鲁迅母亲的人。在鲁迅过世后,她成为鲁迅的遗物。她称呼鲁迅大先生,一生的梦想是能与大先生圆房,她对鲁迅百依百顺,可惜等到50岁,等来的却是鲁迅与许广平在一起的消息。
读《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由于孤陋寡闻,平生好像只知道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是鲁迅的妻子,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毫无怨恨之意。
鲁迅的婚姻是旧时代的产物。母亲为他挑选的妻子,他极不满意,但因为不想伤母亲的心,他违心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物”—朱安。婚后,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成亲后,鲁迅只在新房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就搬进母亲房间。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带着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一去多年。回国后,鲁迅和朱安虽在北京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两人并未同居一室,相互间的交谈也少之甚少。
朱安私底下曾吐过苦水:“老太太(周母)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鲁迅)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话都几乎不讲,又何来肌肤相亲?
平心而论,鲁迅和朱安之间的差距委实太大,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海归,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村妇。不可逾越的差距,带来了无法消融的隔阂。
不过,朱安一直在努力,她想以自己的勤勉、温顺、贤淑来挽救自己无望的婚姻,赢得丈夫的温情。
然而,终归没有受过起码的教育,又一直生活在闭塞沉闷的生活环境中,她的一些努力反而加深了两人间的隔阂,加剧了婚姻的破败。
鲁瑞(周母)曾问儿子:“她有什么不好?”鲁迅答:“谈不来,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鲁迅摇头,叹气:“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
朱安原本是想迎合夫君的,但因没文化不得法,反而弄巧成拙,落下话柄。
从外表来看,朱安似乎过于普通。她矮小几近侏儒,消瘦几近干枯,不过,在她的身上却蕴含着乡下女子特有的温婉、善良和坚忍。尽管鲁迅几乎从来没给过她一张笑脸,她依然把丈夫的衣食起居当成头等大事,对丈夫的照顾永远是无微不至。曾住在鲁迅家隔壁的俞芳回忆道:
“大师母(朱安)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

朱安不识字,但她知道鲁迅的“写字”是神圣不可打扰的。所以,她白天都在厨房忙活,几乎不去书房,以免打扰丈夫。有时,同院的俞家小姐妹吵闹,朱安也提醒她们不要吵大先生,甚至低声下气恳求她们:大先生回来时,你们不要吵闹,让他安安静静地写文章。
朱安和鲁迅很少交谈,她并不知道鲁迅爱吃什么菜,但她自有办法。她从饭菜的剩余量来判断鲁迅的口味,假使一道菜吃剩得差不多或吃光了,她就揣摩鲁迅一定喜欢吃,下次就多做一点。这一细节显露出一个女人的细腻,一个妻子的苦心和一份难以诉说的深爱。
鲁瑞知道儿子不喜欢朱安,但儿子毕竟是儿子,当母亲的舍不得责怪。怨气,偶或控制不住,就发泄到儿媳身上。
鲁迅在北京时,即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穿单裤。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嗔怪朱安:“无怪乎他不喜欢你,到冬天了,也不给他缝条新棉裤。”于是,朱安奉老太太之命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后,偷偷放在鲁迅床上,希望他能穿上,可鲁迅却将棉裤扔了出来。老太太不甘心,又托孙伏园劝鲁迅穿上,鲁迅回答:“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
鲁迅的话,冠冕堂皇,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对朱安来说,这句话却像一柄匕首,闪着寒光。有妻子的人,却坚定不移地过着独身生活?听到这样的话,朱安的心只能像冰窖一样凉了。
于是,阴冷的砖塔胡同上演了这样一幕。
一次,鲁老太太寿诞,家里请了些宾客家宴。开席之前,朱安穿戴整齐走了出来,跪在亲友面前,说:“我来周家已许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我的后半生就是侍奉我的婆母。”说罢,叩了头,退回房中。鲁迅对朱安的这次“突然袭击”很不以为然,对朋友说:“中国的旧式妇女也很厉害,从此所有的同情,都被她争取了去,大家都批评我不好。”
鲁迅的这句话实在让人不敢苟同。朱安是个老实、本分、木讷、寡言的乡下女人,她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被逼无奈,并且,这次过激行为,恐怕耗尽了她一生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一个泡在苦水中的女人,向命运作孤注一掷的抗争,尽管是无望的;这是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弃妇,向夫君作破釜沉舟的回击,尽管是徒劳的。
朱安没有放弃,她孜孜矻矻地努力着,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期盼命运能发生转机,期盼自己温热而柔软的心能感化另一颗冰冷而坚硬的心。然而,她等来的却是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于是,一切的努力都化成泡影。她命中注定只能凝固成一座望夫石,供后人凭吊、掬一把同情之泪。
彻底陷入绝望中的朱安,说出这样一番话:“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墙底的蜗牛”,多么精彩的一个比喻!它概括了朱安的一生,那么传神,那么一针见血!在饱尝了孤独、凄楚、绝望之后,朱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宿命,并通过“蜗牛”这个比喻将其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墙底的蜗牛”这个意象浓缩了朱安漫长而凄楚的一生。是一辈子的苦熬,炼出了这个比喻,是真正的蚌病成珠。
鲁迅去世了,周母也去世了。北京砖塔胡同只剩下朱安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尽管上海的许广平对朱安的生活时有接济,但在物价飞涨的动乱岁月,朱安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不得已,为了活命,朱安想到出售鲁迅的“遗物”—藏书。得知这一消息后,上海文化界的进步人士都很焦急,不仅许广平、内山完造等纷纷写信劝阻,还推举唐弢和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唐弢、刘哲民见到了朱安。唐弢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会面经过: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我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夫人和原来伺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上去很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友好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谁也没想到,朱安会把自己说成是鲁迅的“遗物”,但我们却不得不叹服,“遗物”这个词用在这里显得精准无比。事实上,没有任何词能像“遗物”这样准确道出朱安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她一生的意义所在。
经过文化界人士的劝说,朱安变得深明大义,她终于决定,宁死也不卖鲁迅的遗物。身染沉疴后,她这样对来访的记者说:“我的病是没有好的希望了,周身浮肿,关节已发炎,因为没钱,只好隔几天打一针,因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我自己的心。”
不卖遗物,不愿接受来路不明的捐助,许广平的接济又是那么有限,而且还是断断续续,那么,朱安怎么活下去?只有苦自己了,也就是把裤腰带勒紧再勒紧了。营养不良,当然就抵挡不了病魔的侵入,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灰暗的一生。
朱安去世后,有记者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朱夫人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鲁迅先生元配朱夫人病逝了,她无声无息地活了69个年头,如今又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却曾做了一件让人钦敬的事,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她也不忍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当我们凭吊与瞻仰这时代圣者的遗物时,谁能不感激朱老太太保留这些遗物的苦心呢?”
1947年,朱安自知离大去之期不远了,就给上海的许广平写了封“遗书”,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朱安虽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但仍记着绍兴风俗,对入殓时穿的衣服、盖的被子都有详细交代。可许广平收到信后,却在给北平的委托人的信中表示:“丧事从简从俭,以符鲁‘埋掉拉倒之旨’。”
事实上,当鲁迅去世后,在处理鲁迅后事时,许广平并未遵循“埋掉拉倒”之“鲁迅精神”,甚至根本没提鲁迅的话,而现在,朱安只不过要求像一个普通的绍兴人那样有尊严地死,许广平却强行按鲁迅的教导安排朱安的后事。朱安活着一直生活在鲁迅的阴影中,死了也得按“鲁迅精神”去死。这倒验证了朱安那句老话:生是鲁迅的人,死是鲁迅的鬼。
大人物鲁迅要求死后“埋掉拉倒”,许广平及其众人却全然不顾,而是让他享尽哀荣,死得风光。因为他们要以此向大人物表达敬仰、爱戴、膜拜;小人物朱安,只想如故乡人那样死去,许广平及其众人却强行将其抬高到鲁迅的高度—“埋掉拉倒”,其实,是大家不想为一个小人物浪费时间而已。
世态炎凉这杯苦酒,朱安生前已经饱尝,而死后,又被强灌一口。

----------------------------------------------------------------
遗物一词超戳泪点,你不爱我,我不怪你,可请你善待我,然朱安终其一生都未曾得到
朱安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她等了她的“大先生”十几年,却等来了他与许广平结婚的消息。但她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她一生的守护,没有等来一份温情,直到像影子一样消失在这个寂寞的世间。
我要做学霸
pefectsecret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4
  • 关注8
  • 发帖数1659
  • 铜币8516枚
  • 贡献值638点
  • 好评度759
  • 来自辽宁省 丹东市 凤城市
  • 最后登录2017-05-3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 忠实会员
  • 幽默大师
  • 发帖能手
8楼#
发布于:2015-08-03 16:36
呃...楼楼都占了...好吧,加个亮鼓励一下O(∩_∩)O~
我们在茫茫雪海中一直走,是不是就可以走到白头,我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wbfcq
金牌学员
金牌学员
  • 粉丝459
  • 关注74
  • 发帖数5642
  • 铜币16456枚
  • 贡献值1120点
  • 好评度1127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0-11-09
  • 社区居民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5]
  • 师恩难忘
  • 最爱沙发
  • 幽默大师
  • 发帖能手
  • 社区明星
  • 发帖天才
9楼#
发布于:2015-08-03 16:42
哇呜~~!~\(^o^)/~坐等楼楼更新
一年的经验怎么能用十年呢?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