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admin
超级管理员
超级管理员
  • 粉丝953
  • 关注32
  • 发帖数2876
  • 铜币15332枚
  • 贡献值4936点
  • 好评度3626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4-04-19
  • 16周年庆勋章
  • 发帖能手
  • 最爱沙发
  • 发帖天才
  • 社区明星
  • 忠实会员
  • 社区居民
  • 幽默大师
  • 20天大作战
  • 20天大作战[2014]
阅读:1152回复:1

[家长课堂]《非暴力沟通》二:孩子只需要“被看见”,父母要学会“不评价”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1-11-18 20:25
如何具体地去进行非暴力沟通,让我们的爱自然地流动起来呢?

我们进入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部分。

先介绍第一个要素—观察。

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希望各位家长能仔细阅读,为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父母的评价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卢森堡博士提到,导致冲突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无法区分观察和评论。

拿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来说,如果我们分不清观察,评论,就很容易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孩子上课经常做小动作,老师发来信息,要求家长和孩子交流一下,你会怎么说?

你又不听话是吧?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你太不懂事了,要气死我啊!

在我们看来,这就是“观察到的事实”,但实际上,这都是“带着评论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在给孩子贴标签。

但给孩子贴标签,除了会伤害到孩子外,还会不断的给孩子自我暗示,让这个标签变成现实。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没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做家务,你就会一遍一遍地批评他“懒惰”,那么,孩子就会变得相信自己是个“懒惰”的人,他的行为就会越发地趋于“懒惰”。他会想,“干吗要尝试改变呀?别人都这么看我了,也许我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一个懒惰的人。”

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就会把评价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依赖于别人告诉他,他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多大的孩子,一旦他们不断的在外面的世界寻找别人的认可和自我定位,都足以损害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

所以,不要把你的孩子贴上好的、坏的、懒散的、努力的、聪明的或者蠢笨的标签,要跟他们分享你对他们清晰的观察,不带有任何评判色彩的客观描述,告诉他们,你看到他们做了什么,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到了你。

卢森堡博士认为:如果你能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区分开来,就可以让自己成为一名非暴力的沟通者,当情绪马上要战胜你的理智的时候,你如果能稍微区分一下观察和评论,你就会很好的胜任这个沟通。

但观察?评论?

什么意思呢?又如何做区分呢?


不带评论的观察
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把你对这件事情的观点和看法,与这件事情的客观事实混为一谈,那孩子会更倾向于听到批评与指责,产生逆反心理,最终阻碍我们彼此交换真实的想法。

比如我们会说:“隔壁家的小孩花钱大手大脚”,或者是:“你怎么经常拖拖拉拉的”。

这样的话语都是把评论当作事实,孩子无法获取到有用的真实信息,甚至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

但如果我们这么说呢:“隔壁家的小孩昨天买玩具花了一千块”,以及:“今天的作业你没有按时上交给我哦”。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在客观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孩子就可以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明白你到底在谈论什么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呢?书中,卢森堡博士总结了一些表达方式,当我们这样表达时,就已经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了。

1、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比如:你太大方了。
2、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成唯一的可能,比如:他无法完成工作。
3、把预测当作事实,比如,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4、缺乏依据,比如:这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
5、评论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事实,比如:小明是个差劲的校队前锋。
6、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比如:你长得真丑。

那区分好观察和评论的表达是怎样的呢?比如:

他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在上周的测试中,你考了70分。

对比一下,大家有些认识了吗?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吧:

“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
“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
“我爸爸是个好人。”

第一句:“无缘无故”是评论。此外,说哥哥发脾气了也是评论。他也可能是感到害怕、悲伤或别的。不含评论的句子可以是这样的:“哥哥告诉我,他生气了。”或是“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

第三句:“好人”是评论。不含评论的表达可以这样说:“在过去的25年中,父亲将他工资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

所以,只有第二句是观察哦!

接下来,小V想说一个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种语言习惯。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说出这样的话,看似好像没有难看的字眼,不过真的很伤人。就比如:

“你怎么老是这样?“
“你经常丢三落四。”
“你怎么经常拖拖拉拉的”。

“怎么老是“”每次““永远”“总是”“经常”类似这种词语的危害不容小视,都是一棍子把对方拍死的语言。当我们说出这些字眼的时候,有些孩子是会反击的,哪里?我哪里经常拖拖拉拉了?之后,我们就会和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

而另外一些孩子听到这样的语言潜台词,会让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都是这样的人了。这跟给孩子贴标签的后果差不多。比如,如果你一直对孩子说“你怎么老是不认真”,他可能真的就一辈子都会不认真了。

怎么办呢?非暴力沟通将指导我们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不容易给孩子直接定性了。

卢森堡博士说: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作出友善的回应。

所以,下一次,如果孩子早上忘记带午饭了,你要客观的说“今天早上你没有带午餐”,而不是“你怎么这么不长脑子”;

如果孩子把外套落在学校或者忘记交作业了,你也需要只是说明这个客观情况,而不是给孩子扣上不认真或者不细心的帽子。

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做功课,你要把你看到的事实告诉他:妈妈看到你从晚上6点一直看电视到9点,妈妈觉得很担心。而不是:你怎么又不做作业?

不过,我们总是喜欢告诉孩子,你有什么不对,而不愿意告诉他你看到的事实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情感总是会被我们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评判所占据,对这些事实的评价很容易的成为我们情绪的导火索,想想看,这真的很不划算。

所以,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首先问问自己吧,我此刻观察到什么了?不管是否喜欢,在这一步,请各位父母只是描述孩子所做的事情,不要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或评估。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而不带评论的观察表达,也是最不伤人的。让我们一起收起那些所谓的评判标准,站在事实的角度,接纳孩子吧。

最新喜欢:

ggkvxmffggkvxm...
qsxwdc7410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43
  • 关注88
  • 发帖数453
  • 铜币6284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28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2-07-19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发帖能手
沙发#
发布于:2022-01-24 10:52
所有板块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