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duzgbz
学前班
学前班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 铜币34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2-03-26
阅读:549回复:2

[用户互动]写作能力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2-03-26 17:21
有什么办法提高写作能力
JD1624882727636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粉丝175
  • 关注33
  • 发帖数7276
  • 铜币13515枚
  • 贡献值630点
  • 好评度3686
  • 来自江西省 上饶市 余干县
  • 最后登录2022-12-16
  • 社区居民
  • 2023年中高考加油
  • 简单斑竹
  • 2022冬奥【雪花火炬】纪念版勋章
  • 虎福小汤圆
  • 2022虎福生威
  • 简单15载,因你而精彩
  • 简单圆梦
  • 老师好
  • 2021东京奥运会
  • 进步之星
  • 社区明星
  • 发帖天才
  • 最爱沙发
  • 发帖能手
  • 幽默大师
沙发#
发布于:2022-03-27 15:15
你好,我是忻子
我以前文章也写得超烂,后来自己研究了一些方法,慢慢从一个写作小白到成功变现。
写作就像炒菜,有的人加的料很多却难以入口,而有的人随手一炒就令人垂涎欲滴。
不同的文体,讲究的技巧也不一样。
就如写小说,你能讲好一个故事,比用一堆华丽的词藻更有说服力。
今天我就分享3种不同文体间的写作技巧,一举击破写文的痛点,掌握之后你会发现,想写好一篇文章,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一、小说技巧
1、细节
写小说,即是写故事的能力。
一本好的小说,从人物的塑造到情节的设定,都是经过精雕细磨的,也就是说细节往往就是小说成功的关键。
我也看过不少小说,其中有一部就是《雪中悍刀行》,是一部文笔与情节俱佳的小说,可以从中学习作者的文笔,推荐你们去看。
这里与大家分享几个写小说的细节:
(1)人物:
先欣赏这两段简短而又精细的人物介绍: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江左盟宗主。虽病体单薄,但容颜灵秀,气质清雅,精通音律,才冠绝伦,居琅琊公子榜首。北方巨擘束中天初见梅长苏时所吟诗句“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琅琊榜》
她就两招:疯狂爱和水银泻地犀利无比的表白。
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双剑合璧,天下莫当。——《倚天屠龙记》
前者一句话写出梅长苏的身份地位、容颜气质、学识名号;后者更是简短霸气,一下就把赵敏的性格写到气场全开,实在佩服金庸先生。
所以,完美的人物塑造,不要局限于外表和动作,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心理和背景。
(2)环境:
潮湿的地板、暗沉的灯光、悄无声息的深夜......
看恐怖故事时,我们经常不经意间地代入其中,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力量,它能让你产生联想,拉近你和故事的距离。
那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怎样写呢?
首先,结合时间。在《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
  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其次,可以结合事件或动作。
    当那人碰下按钮,霎时间一道激光从大地冲出,天崩地裂,整个世界被笼罩成一团黑气,暗无天日。
(3)线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中途出现。
线索主要有两种结构:
一种是单线型结构,比如你得到了一本千年前的古书,书里记载了某个洞里藏的绝世珍宝,从此你便根据书里的线索踏上寻宝征途。
一种是蛛网型结构,就是不止一个线索,层层相牵。由一本古书牵涉更多的人和事,又从这些人和事中引出更多的线索。典型的有《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当中就有很多人物的线索。
2、反转
在我们看过的小说中,大多数主角都会有一段从“十打一”到“一打十”的反转经历,还别说,这种小说看起来就一个“爽”字。
但是,要写好反转并非容易。
假如你要描写一个将军落入敌手,在面临生死抉择之际脱身,反烧敌营的故事,你会怎么写?
一般人会这样写:
       曹将军被小兵带到账前,供敌方主公拷问。主公见是敌军将领,二话不说,下令斩首,眼看着将军被拖出去将要斩首之时,突然出现快马,拿着令牌一声吼叫:手下留刀。
      侩子手一看令牌,马上放下了手中的大板刀。曹将军被免一死,欣喜若然,当晚便偷偷在敌营周围遍撒火油,烧他个痛快。
还有人会这样写:
     曹将军被小兵带到账前,供敌方主公拷问。主公见是敌军将领,二话不说,下令斩首。此时敌方三军将领纷纷谏言,求主公绕过曹将,其中一人说:“主公,此人乃闻名天下的曹大将军,又是敌国之子,不可杀也”,主公一听,甚有道理,心想:如果将此人诛杀于此,敌国必举重兵伐我,于是改变注意暂时软禁一晚,明日送回。
       没想到这一软禁,给通晓兵法的曹将军一个天大机会,当晚便在敌营周围撒上火油,那烧得叫一个痛快。
这样一对比,有没有感觉第1个描写很荒诞,甚至感觉主角在开挂,有不死之身。
因为,反转一定要有个合理的理由,符合情节设定,不胡编乱造,才有故事的代入感。
二、散文技巧
1、美感。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青花瓷》的歌词优美韵律,描绘的画面堪称经典。
如果把这种美感运用在散文中,更是别有韵味,就像林清玄先生的这段文字: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这种美感不单是画面的作用,更多的是情绪的注入。
我一般也会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作为抒发情绪的点睛之笔,比如插在文中的:
        我的身体突然无法控制,回头望向不远处的巷口,看着他一瘸一拐的背影渐渐缩小,心中那股憋着的热泪急速迸发。此时,一旁的路灯仿佛加快了闪烁的频率,这无意的催促让我明白,原来慢慢消失的背影,早已顺走了我最后一丝的留恋。
还可以简单一句作为结尾:
      今天,北京又下起了小雪,一切如常。唯一不同的是,雪中少了一个嬉闹的孩子,却多了一个忧愁的大人。
不过同学们要注意两点:
(1)不要过于修饰,强行突出场景,最好能写出代入感。
(2)可以用人物与场景结合,通过动作、情绪或物品的暗示,去描写。
大家在写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加入情绪,不然画面只是画面,失去意境。
2、声音。
文章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
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从朗读者的口中读出,听完那一刻我有了新的收获:原来好的文章读出来,也是能给人启发和振奋的。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作品,每次写完后我一定会多读几遍,读到不顺畅的地方,反复修改,直到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没有错别字,才敢完稿。
我这个方法也同样适合大家,通过听读的方式,不仅能查出很多错别字,还能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写作感觉,一举两得,热爱写作的同学,可以大胆试试。
三、诗歌技巧
1、善用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这些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能够把它用到诗词中,能增加气势、隐喻感情、抒发情绪。
这里我简单举几个栗子,方便大家理解:
《虞美人》中的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扬州慢》中的拟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现代诗中的排比: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
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修辞手法用多了你会发现,不仅文笔提高了,下笔也更有灵感,游刃有余了。
2、巧用颜色。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名作诗集里都会有一些颜色词,绿油油的小荷、昏红的枫叶、黄鹂、红杏......
我记得有首古诗里,以一个“绿”字把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出来,它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如诗眼,把整首诗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我们在初学诗歌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加入颜色词,使你的诗更有生命力。
比如我在空闲时的有感而发:
  我也曾在山间的绿野,
  看过那淡黄的昏阳。
  等待着那曾经代表青春的花儿,
  红遍山川。
你看,只需加入几个颜色词,就把原本枯燥的诗词写活了,赶紧学以致用吧!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作品,一起学习。
3、赋予寓意。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首诗,都应有它独特的寓意。
就如《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语道出了曹氏兄弟间的内部矛盾,写出了皇族间的兄弟之情不如金钱权力的悲叹。
大家在创作前就要思考,你的作品最终想要表达什么,或者抒发怎样的情绪。
假如我现在极其落魄,我就可以写一首壮志未酬的诗歌,怎么写呢?
首先,我会找到一个意境或比喻,确定以景生情又或借物喻人等手法,随后在脑子过上一遍,把志向联系起竹子的隐韧、梅花的坚强、断桥的残缺、风雨的飘摇......
然后把这些元素加进去,你的诗歌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同样适用于散文。
最后,贴上我朋友的一首《痛心吟》,最后两句还不错:
  清风萧萧身处远,颇得我心畅天涯。
   遥望天书无处晓,天下世事何时了?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很多写作多年的老手,文笔很好,仍然下笔有顾忌,不敢乱为之?
这是因为提升文笔,就是提升文字价值。
作品好不好,读者说了算,如果下笔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让读者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我总结了3个创作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大家共享,若有不足之处,共同探讨,互相改正。
1、文在于笔,首先情感要“真”。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感人画面,经常被带入情绪,感哭涕零,为里面的人物故事所动。
这就是“真”的力量,电视作品里演得真实,剧情现实。
文字也有这样的力量,真实情感的注入往往触动人心,就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多么真实且贴近生活的几个场景、几个普通动作、几句日常对话,就写出了一个千万父亲的背影。看完后不禁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突然明白:原来那个不善于用言语表达爱意的男人,把人生的风霜,都藏在了身后。
你看,好的文笔,不需要过多词藻,也不用过于修饰,简简单单的用真实描绘情感,胜过千万句拖泥带水的冗杂之言。
2、笔助于文,其次价值观要“正”。
再强的文风笔力,也经不住读者对作者错误价值观的抨击。
所以,文笔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进行评判的,一个好的价值观,能让优秀的文笔如虎添翼。
就如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是个人价值观上升到集体价值观的过程,从学医救个人,到从文救国家,这种精神升华,无论是哪种,最终都能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价值观就是一篇文章的魂。即使毫无价值观的文章里有着满腹堂皇,那也不过是一堆用华丽词藻堆砌的苍白文字。
因为文章存在的意义,本身不关乎文字的组合,而是精神的传递。

3、文笔相依,最后内容要“简”。
当你的文笔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有想法能呼之欲出,有故事能落笔生辉,那么写完后要做的就是简化你的文章。
我看过一个同学写的故事,很有意思,但过于繁杂,这里就拿一段出来分析下: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寒冷夜晚,有一小姑娘躺在山边陡峭的一处石坡下,望着到处都是星星的天空睡着了,但她不知道,旁边有一个男子站在她的旁边,吟诗作乐。
       突然,地面开始震动,山林里传出一声声凄惨的鸟叫声,过了一会,小姑娘被震醒,吓得马上起身,准备离开。可这姑娘刚刚起身,又被眼前这个手里拿着诗文、背上挂着宝剑、头发凌乱不堪的男子吓懵了,过了几秒后才缓过神来......
这位同学的描写是俱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个不缺,但精简一下会更好:
      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在山边陡峭的一处石坡下,有一姑娘仰天而睡,却不知旁边有一男子披头散发,站于旁边吟诗作乐。
     突然间,地动山摇,山间群鸟发出凄惨的喊叫,姑娘随即被吓醒,见状就想离开。可这刚起身,就被那手持诗文、背挂宝剑、披头散发的男子吓懵了,几秒才缓过神来......
整整少了45个字,故事的结构、人物却毫无变化,读起来也更流畅了。
如果你不想让文章读起来绕口杂乱,那最好的方式就是精简一下,做到“敢取舍、敢进退”。
如何判断自己的写作好不好?可以看看写作世界里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词可达意。
一个故事、一个观点、一个人物,如果我们能够清晰表达出来,并且语言流畅,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那么你已经达到了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表达生动。
简单来说,就是在词可达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文字修饰、润色,使句子看起来更有生命力,有力量,把整篇文章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就像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至今读完别有韵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虽是一首现代诗,但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的新娘......把对康桥的惜别之情写出了境界,让人沉醉在潮起潮落的独特感情里。
这就是生动表达的文字魅力。
第三重:内涵深意。
最稀有、最难得的一重境界,这第三重则是文章的价值,所表达的观点有何传播的意义。
无论在什么时候,寓意深远的作品总能成为经典,遭世人传读。
如果你看完一个人的文章,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触动,那这篇文章对你来说没有价值。
相反,即使它只是一句有内涵、有深意的普通话语,读完也能让你回味无穷。
比如下面几句: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
这三重境界在很多创作者中看似简单,但实际很多人连第一重都达不到。
因为文笔的境界不需要升级打怪,一路闯关,它们三者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
如果你热爱写作,但你的文笔没有达到境界,没关系,不妨试着按照我的方法来,一段时间过后,你也能写出让读者肯定的作品,加油!
高一
JD1602767671826
新生入学
新生入学
  • 粉丝4
  • 关注6
  • 发帖数23
  • 铜币483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5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2-08-01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22-07-15 13:25


我以前文章也写得超烂,后来自己研究了一些方法,慢慢从一个写作小白到成功变现。
写作就像炒菜,有的人加的料很多却难以入口,而有的人随手一炒就令人垂涎欲滴。
不同的文体,讲究的技巧也不一样。
就如写小说,你能讲好一个故事,比用一堆华丽的词藻更有说服力。
今天我就分享3种不同文体间的写作技巧,一举击破写文的痛点,掌握之后你会发现,想写好一篇文章,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一、小说技巧
1、细节
写小说,即是写故事的能力。
一本好的小说,从人物的塑造到情节的设定,都是经过精雕细磨的,也就是说细节往往就是小说成功的关键。
我也看过不少小说,其中有一部就是《雪中悍刀行》,是一部文笔与情节俱佳的小说,可以从中学习作者的文笔,推荐你们去看。
这里与大家分享几个写小说的细节:
(1)人物:
先欣赏这两段简短而又精细的人物介绍: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江左盟宗主。虽病体单薄,但容颜灵秀,气质清雅,精通音律,才冠绝伦,居琅琊公子榜首。北方巨擘束中天初见梅长苏时所吟诗句“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琅琊榜》
她就两招:疯狂爱和水银泻地犀利无比的表白。
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双剑合璧,天下莫当。——《倚天屠龙记》
前者一句话写出梅长苏的身份地位、容颜气质、学识名号;后者更是简短霸气,一下就把赵敏的性格写到气场全开,实在佩服金庸先生。
所以,完美的人物塑造,不要局限于外表和动作,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心理和背景。
(2)环境:
潮湿的地板、暗沉的灯光、悄无声息的深夜......
看恐怖故事时,我们经常不经意间地代入其中,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力量,它能让你产生联想,拉近你和故事的距离。
那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怎样写呢?
首先,结合时间。在《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
 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其次,可以结合事件或动作。
   当那人碰下按钮,霎时间一道激光从大地冲出,天崩地裂,整个世界被笼罩成一团黑气,暗无天日。
(3)线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中途出现。
线索主要有两种结构:
一种是单线型结构,比如你得到了一本千年前的古书,书里记载了某个洞里藏的绝世珍宝,从此你便根据书里的线索踏上寻宝征途。
一种是蛛网型结构,就是不止一个线索,层层相牵。由一本古书牵涉更多的人和事,又从这些人和事中引出更多的线索。典型的有《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当中就有很多人物的线索。
2、反转
在我们看过的小说中,大多数主角都会有一段从“十打一”到“一打十”的反转经历,还别说,这种小说看起来就一个“爽”字。
但是,要写好反转并非容易。
假如你要描写一个将军落入敌手,在面临生死抉择之际脱身,反烧敌营的故事,你会怎么写?
一般人会这样写:
      曹将军被小兵带到账前,供敌方主公拷问。主公见是敌军将领,二话不说,下令斩首,眼看着将军被拖出去将要斩首之时,突然出现快马,拿着令牌一声吼叫:手下留刀。
     侩子手一看令牌,马上放下了手中的大板刀。曹将军被免一死,欣喜若然,当晚便偷偷在敌营周围遍撒火油,烧他个痛快。
还有人会这样写:
    曹将军被小兵带到账前,供敌方主公拷问。主公见是敌军将领,二话不说,下令斩首。此时敌方三军将领纷纷谏言,求主公绕过曹将,其中一人说:“主公,此人乃闻名天下的曹大将军,又是敌国之子,不可杀也”,主公一听,甚有道理,心想:如果将此人诛杀于此,敌国必举重兵伐我,于是改变注意暂时软禁一晚,明日送回。
      没想到这一软禁,给通晓兵法的曹将军一个天大机会,当晚便在敌营周围撒上火油,那烧得叫一个痛快。
这样一对比,有没有感觉第1个描写很荒诞,甚至感觉主角在开挂,有不死之身。
因为,反转一定要有个合理的理由,符合情节设定,不胡编乱造,才有故事的代入感。
二、散文技巧
1、美感。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青花瓷》的歌词优美韵律,描绘的画面堪称经典。
如果把这种美感运用在散文中,更是别有韵味,就像林清玄先生的这段文字: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这种美感不单是画面的作用,更多的是情绪的注入。
我一般也会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作为抒发情绪的点睛之笔,比如插在文中的:
       我的身体突然无法控制,回头望向不远处的巷口,看着他一瘸一拐的背影渐渐缩小,心中那股憋着的热泪急速迸发。此时,一旁的路灯仿佛加快了闪烁的频率,这无意的催促让我明白,原来慢慢消失的背影,早已顺走了我最后一丝的留恋。
还可以简单一句作为结尾:
     今天,北京又下起了小雪,一切如常。唯一不同的是,雪中少了一个嬉闹的孩子,却多了一个忧愁的大人。
不过同学们要注意两点:
(1)不要过于修饰,强行突出场景,最好能写出代入感。
(2)可以用人物与场景结合,通过动作、情绪或物品的暗示,去描写。
大家在写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加入情绪,不然画面只是画面,失去意境。
2、声音。
文章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
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从朗读者的口中读出,听完那一刻我有了新的收获:原来好的文章读出来,也是能给人启发和振奋的。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作品,每次写完后我一定会多读几遍,读到不顺畅的地方,反复修改,直到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没有错别字,才敢完稿。
我这个方法也同样适合大家,通过听读的方式,不仅能查出很多错别字,还能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写作感觉,一举两得,热爱写作的同学,可以大胆试试。
三、诗歌技巧
1、善用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这些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能够把它用到诗词中,能增加气势、隐喻感情、抒发情绪。
这里我简单举几个栗子,方便大家理解:
《虞美人》中的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扬州慢》中的拟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现代诗中的排比: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
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修辞手法用多了你会发现,不仅文笔提高了,下笔也更有灵感,游刃有余了。
2、巧用颜色。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名作诗集里都会有一些颜色词,绿油油的小荷、昏红的枫叶、黄鹂、红杏......
我记得有首古诗里,以一个“绿”字把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出来,它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如诗眼,把整首诗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我们在初学诗歌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加入颜色词,使你的诗更有生命力。
比如我在空闲时的有感而发:
 我也曾在山间的绿野,
 看过那淡黄的昏阳。
 等待着那曾经代表青春的花儿,
 红遍山川。
你看,只需加入几个颜色词,就把原本枯燥的诗词写活了,赶紧学以致用吧!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作品,一起学习。
3、赋予寓意。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首诗,都应有它独特的寓意。
就如《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语道出了曹氏兄弟间的内部矛盾,写出了皇族间的兄弟之情不如金钱权力的悲叹。
大家在创作前就要思考,你的作品最终想要表达什么,或者抒发怎样的情绪。
假如我现在极其落魄,我就可以写一首壮志未酬的诗歌,怎么写呢?
首先,我会找到一个意境或比喻,确定以景生情又或借物喻人等手法,随后在脑子过上一遍,把志向联系起竹子的隐韧、梅花的坚强、断桥的残缺、风雨的飘摇......
然后把这些元素加进去,你的诗歌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同样适用于散文。
最后,贴上我朋友的一首《痛心吟》,最后两句还不错:
 清风萧萧身处远,颇得我心畅天涯。
  遥望天书无处晓,天下世事何时了?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很多写作多年的老手,文笔很好,仍然下笔有顾忌,不敢乱为之?
这是因为提升文笔,就是提升文字价值。
作品好不好,读者说了算,如果下笔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让读者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我总结了3个创作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大家共享,若有不足之处,共同探讨,互相改正。
1、文在于笔,首先情感要“真”。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感人画面,经常被带入情绪,感哭涕零,为里面的人物故事所动。
这就是“真”的力量,电视作品里演得真实,剧情现实。
文字也有这样的力量,真实情感的注入往往触动人心,就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多么真实且贴近生活的几个场景、几个普通动作、几句日常对话,就写出了一个千万父亲的背影。看完后不禁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突然明白:原来那个不善于用言语表达爱意的男人,把人生的风霜,都藏在了身后。
你看,好的文笔,不需要过多词藻,也不用过于修饰,简简单单的用真实描绘情感,胜过千万句拖泥带水的冗杂之言。
2、笔助于文,其次价值观要“正”。
再强的文风笔力,也经不住读者对作者错误价值观的抨击。
所以,文笔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进行评判的,一个好的价值观,能让优秀的文笔如虎添翼。
就如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是个人价值观上升到集体价值观的过程,从学医救个人,到从文救国家,这种精神升华,无论是哪种,最终都能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价值观就是一篇文章的魂。即使毫无价值观的文章里有着满腹堂皇,那也不过是一堆用华丽词藻堆砌的苍白文字。
因为文章存在的意义,本身不关乎文字的组合,而是精神的传递。

3、文笔相依,最后内容要“简”。
当你的文笔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有想法能呼之欲出,有故事能落笔生辉,那么写完后要做的就是简化你的文章。
我看过一个同学写的故事,很有意思,但过于繁杂,这里就拿一段出来分析下: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寒冷夜晚,有一小姑娘躺在山边陡峭的一处石坡下,望着到处都是星星的天空睡着了,但她不知道,旁边有一个男子站在她的旁边,吟诗作乐。
      突然,地面开始震动,山林里传出一声声凄惨的鸟叫声,过了一会,小姑娘被震醒,吓得马上起身,准备离开。可这姑娘刚刚起身,又被眼前这个手里拿着诗文、背上挂着宝剑、头发凌乱不堪的男子吓懵了,过了几秒后才缓过神来......
这位同学的描写是俱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个不缺,但精简一下会更好:
     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在山边陡峭的一处石坡下,有一姑娘仰天而睡,却不知旁边有一男子披头散发,站于旁边吟诗作乐。
    突然间,地动山摇,山间群鸟发出凄惨的喊叫,姑娘随即被吓醒,见状就想离开。可这刚起身,就被那手持诗文、背挂宝剑、披头散发的男子吓懵了,几秒才缓过神来......
整整少了45个字,故事的结构、人物却毫无变化,读起来也更流畅了。
如果你不想让文章读起来绕口杂乱,那最好的方式就是精简一下,做到“敢取舍、敢进退”。
如何判断自己的写作好不好?可以看看写作世界里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词可达意。
一个故事、一个观点、一个人物,如果我们能够清晰表达出来,并且语言流畅,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那么你已经达到了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表达生动。
简单来说,就是在词可达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文字修饰、润色,使句子看起来更有生命力,有力量,把整篇文章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就像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至今读完别有韵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虽是一首现代诗,但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的新娘......把对康桥的惜别之情写出了境界,让人沉醉在潮起潮落的独特感情里。
这就是生动表达的文字魅力。
第三重:内涵深意。
最稀有、最难得的一重境界,这第三重则是文章的价值,所表达的观点有何传播的意义。
无论在什么时候,寓意深远的作品总能成为经典,遭世人传读。
如果你看完一个人的文章,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触动,那这篇文章对你来说没有价值。
相反,即使它只是一句有内涵、有深意的普通话语,读完也能让你回味无穷。
比如下面几句: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
这三重境界在很多创作者中看似简单,但实际很多人连第一重都达不到。
因为文笔的境界不需要升级打怪,一路闯关,它们三者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
如果你热爱写作,但你的文笔没有达到境界,没关系,不妨试着按照我的方法来,一段时间过后,你也能写出让读者肯定的作品,加油!


牛逼!
举报回复 喜欢(1)

发帖回复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