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阅读:4229回复:81

[素材积累]历史名人的故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5-25 21:24
本部分内容设定了隐藏,需要回复后才能看到
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沙发#
发布于:2016-05-25 21:25
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上皇位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在街上欺负民女苏小娥。有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见到一大堆人欺负一个弱女子,看不过去,便路见不平,把皇侄的木棍打落在地。皇侄大发雷霆,遂令随从们动武。在打斗的过程中,一随从持剑本想刺杀大汉的,由于大汉机敏避开,却刺到皇侄身上,皇侄当场毙命。皇侄的家人知道后便把大汉告到官府,大汉被定处死刑。脱险的苏小娥得知后,决定到衙门伸冤昭雪 但衙门戒备森严,怎么办呢?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小娥和妹妹持一小鼓、一小锣到衙门门前猛击,并连声高喊“冤枉!” 后来这件事情满京城的人都知道,就传到了刘邦耳里,于是他下令亲自审理案件,弄清事情的真相后,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大汉终于洗刷了冤屈,无罪释放。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给刘邦一个启示,为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各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藉以显示便民、德政。就这样,击鼓鸣冤之制,一直流传了两千余年,直至清末。
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板凳#
发布于:2016-05-25 21:27
中国古代皇帝的后妃除了被称为“三宫六院”之外,也经常被后世人统称为“七十二妃”。这种称谓在后世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印象:以为皇帝只有七十二个妃子。皇帝的妃子果真只有七十二个吗?

   事实上,皇帝后宫妃子的数目何止七十二个呢。就拿战国时期来说,仅执掌一个小国的诸侯,其妻妾就成群了。《管子·小匡》中记载到:“九妃六嫔,陈妾数千。”还有周王朝的后妃制度也显示出其后妃甚众。《礼·昏仪》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所以说,七十二妃只是代指的数目而已,皇帝的妃子是非常多的。由于周王朝的礼制发达,秦汉两个皇朝都继续采用,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其后妃制度的重点是皇帝是众后妃的中心,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正妻被称为皇后,其余的妃子受皇后掌管。

    秦朝统治的时间太短了,并且秦始皇不爱女色,因此无从实行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直到汉代,才改变了这种状况。汉代的后妃等级分为八品:即皇后为一品;夫人二品;美人三品;良人四品;按照这种次序排列,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分别为五、六、七、八品。从汉武帝、汉元帝开始,后宫嫔妃数目不断增多,多达三千嫔妃,于是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不过,到了东汉,帝国已经逐渐走向没落,后宫也受到影响,嫔妃数目大不如前,于是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也只是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悬棺怎么造的悬棺属崖葬中的一种。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在悬崖上打凿数个孔钉用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者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悬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神秘的丧葬形式,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千百年来,悬棺始终像一个谜团萦绕在人们的脑际:古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是怎样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悬崖绝壁上的?“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的传言是真是假……
中国的悬棺研究,正式开始于上个世界40年代。1946年,一批中国史学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首次考察了四川省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开始使用“悬棺”这一名词。据最近的调查研究发现,悬棺呈点示分布在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南方诸省。部分地区的悬棺葬附近还有崖画。各地的悬棺中,福建武夷山地区属春秋战国时期,大多采用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四川珙县一带属元明时期,多是整木挖成的长方形棺。
 武夷山,我国悬棺葬俗的发源地,悬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时代,随着武夷人的迁徒、文化的交流,这种葬俗波及到南方的十几个省、区,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

悬棺葬共有3种悬置方式: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木桩式、凿岩式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县洛表乡、曹营乡和贵州的修文六广河。四川珙县洛表乡悬崖峭壁上现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更是达300余处。
相传http://www.99gs.net/html/5special17/show80.htm 入川时,乘船经过长江西陵峡,突然患了重病。他不是真的病了,而是犯了心病,他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写成了一部兵书,一直带在身边,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可以传授的人,因此不知道该把这本兵书如何处置。思来想去,http://www.99gs.net/html/5special17/show80.htm 决定将兵书藏在一个常人难以发现的地方,并在兵书上竖了一把宝剑,用来守护兵书,让后世有胆略才识者去取。
此事办成后不久,让一个吴姓的人知道了此事,于是派两个会飞檐走壁的大盗偷取。船行到兵书之下时,吴姓人抬头一望,果然见半山崖上的兵书宝剑金光闪闪,急命两个大盗火攀岩盗取。谁知,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两个大盗心中一惊落入长江浩浩荡荡的江水之中。兵书上显出“有才者取,无才者亡”八个大字。此后,再也无人敢对兵书宝剑动非分之想。
经考古学家的实地考证,所谓长江三峡上的“宝剑”,是因绝壁上的石灰岩垂直发育而成的突出石块;“兵书”则是半山腰岩隙中的几块匣状物体,正是古代的悬棺。相传,曾有一位采药人,从山顶垂直下落进入穴中,打开悬棺,从中取出铜碗、铜剑等物。
就像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悬棺的发掘充满了轶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姓陈姓地方官为了探究当地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绝壁上掀下两具悬。其中一具运到一处学校供展览考察研究之用。谁知道没过多久,两名樵夫都遭意外惨死,陈姓官员也遭到了很多诡异之事,暴病而亡。这件事慢慢传开,学校里一片恐慌。
第二年,一位中央政府的赈灾官员来到此地赈灾,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心中生出很多蹊跷。他对校长说:“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悬棺遗骸归葬后,这位官员心中难安,又写了一篇诔文来:“霜凄凄兮露瀼瀼,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悬棺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对富有深厚文化涵的丧葬方法,至今存在着许多令今人费解的玄疑。一具冷冰冰的尸骨,一口沉甸甸的尸棺,如何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悬棺如何安葬?
《稽神记》中载:“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南朝人顾野王把武夷山中的悬棺神仙的墓葬,号“地仙之宅”。当地的百姓也把悬棺之处称为“仙人葬骨”之处,武夷山的一些洞穴因此就有了仙机洞、升真洞、换骨岩之类称法。说悬棺是神仙所为自热不可深信,但这些说法流传许久,足以说明悬棺葬法之奇。
中国学者曾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水面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时文声称,此举“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但是,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深厚的社会http://www.99gs.net/html/64/ 背景,说古人采用绞车滑轮之类的技术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清代许瓒认为,古人利用雨季水位抬高,用船载棺椁将运进预先选好的洞穴里,等水位降低后,棺椁便留在了悬崖绝壁上。
有人参照东南亚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缘工具,将尸骸、板材、殉葬物品和制棺工具等一一包裹,借个人的力量运送到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
还有人根据在悬棺葬遗存的考察指出,古人可能通过架设栈道、升置悬棺的方式设置的悬棺。
逝者长已矣。无论种种推测如何,总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疑问。惟有恢复到古人生存的环境、民族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情,才可能最终解开悬棺到底如何安葬之谜。以今日之情竟推测古人之事,难免会有闭门造车、缘木求鱼的困惑。
虽然种种疑惑难以释解,但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人们终于有了接近http://www.99gs.net/html/64/ 真相得机会。昔日高不可攀的悬棺,如今随着水位的增高临近了游船旁边。
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水位达到110米,高峡出平湖,曾经高高在上的悬棺,终于渐渐的接近了日益上涨的水平面。6月3日,“凤凰1号”船只载着工作人员,实地考察了一个面积只有几平方米、重叠装有两副悬棺的山洞。工作人员用所带器具对悬棺上下以及洞内洞外做了专业检查后,把悬棺边缘的灰尘腐木等作了清理。
在正式的考察研究之前,有人按当地习俗先在悬棺面前焚烧了纸钱,然后紧香为悬棺叩头。随即,有两人拿出一块红布盖在棺材上,将一挂鞭炮挂在船边炸响。所有在场的人无不神情肃穆。这是当地与死人“打招呼”的仪式,当地人凡是要动死者的东西,一定得先经过这一仪式。
仪式过后,工作人员开始小心翼翼地起棺。他们将第一副悬棺的天平盖起开,动到了船上。该棺木是双层棺木,里边垫底木板厚约15厘米。该木板被起走后,用口袋在第一副棺材里装走半口袋不知名的东西,还将一长约50厘米的东西用报纸裹走。
开启了第二副悬时,出现一根长约70厘米的神秘物,也被他们精心包裹带走。据文物专家讲,在第一口棺木中没有发现文物,在第二口棺木中发现八件铜质矛,矛上有人头像、铜葫芦、长宝剑,宝剑上面还刻有文字。
每口棺木头上都有两个孔,专家介绍说是悬挂悬棺时用的。棺木两边尚有红黑白色的花纹,是涂制的油漆剥离后的残骸。
经过鉴定,专家人为悬棺系战国时期安葬,距今约2000多年。悬棺内发现了青铜巴式矛、巴式戈、巴式柳叶剑、青铜刻刀、青铜凿子、青铜洗盘、古剑饰、玉珏等数十件珍贵文物。三号棺内发掘的巴式柳叶剑可能就是相传的“兵书宝剑”。
对悬棺发掘并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在我国考古http://www.99gs.net/html/64/ 上是罕见的。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中任何一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悬棺葬之谜”,或许会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得到解决。
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地板#
发布于:2016-05-25 21:28
为何曹操遗嘱中只谈家事?
旷达乐观,笑对人生,是曹操突出的性格特点。

曹操欣赏歌舞艺人的精彩表演,常常通宵达旦,不知疲倦。每逢这样的场合,他总是穿着织有花纹的薄绢便服,身佩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着手巾或别的小玩意儿。宾客来访,他随便戴一顶帽子出门相迎,非常洒脱。

曹操喜欢张扬个性,厌恶自我压抑。与人聊天,言语投机则尽吐肺腑之言,间或说说俏皮话,又不乏轻松滑稽。欢宴宾客,心绪舒畅之时,常常身不由己伏于几案,头巾沾满酒水肴膳,淅淅沥沥。别人捧腹笑他,他也开怀大笑。

曹操的挚友丁冲,谯县人,担任过司隶校尉,曾经忧愤发狂,后经医治痊愈。一次,曹操与丁冲畅谈至深夜,不欲留他住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足下犯过疯病,半夜发作,起来弄刀舞枪,鄙人害怕!”二人相视而笑。于是,丁冲回家过夜。以丁冲的隐私逗笑取乐,说明曹操并非一味讲究什么森严的尊卑等级界限。

在《祀故太尉桥玄》一文中,曹操引用桥玄生前所说:“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并说是“临时戏笑之言”,若非“至亲笃好”,则不会如此。

《曹瞒传》的作者认为,此类事情说明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显然,曹操受到前辈桥玄的影响,故其言行寓诙谐于庄重之中,带有游戏的情趣。

http://www.99gs.net/html/118/ “望梅止渴”出自曹操的http://www.99gs.net/ 。曹操领兵出征,途中官兵没有水喝,口渴难忍。曹操心生一计,传令全军:“前面有大片梅林,果实累累,可以解渴。”官兵们深信其言,想起梅子味道甘酸,个个唾液津津。用现代科学解释,这是运用了“条件反射”原理。其实,前面没有梅林。然而,官兵们在梅子诱惑下精神立即振作起来,行军速度加快,自然也就提前赶到了有水源的地方。因此,后人称梅子为“曹公”。

对于复杂险恶的环境,曹操坦然自若,具有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他善于排遣和化解挫折和失败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汴水之战,淯水突围,濮阳之争,赤壁鏖兵,渭南之役,都是先陷入死地而后绝处逢生。曹操始终方寸不乱,好整以暇,一旦脱离危险,或自我解嘲以求心理平衡,或纵情大笑以蔑视对手,表现了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

赤壁败绩,曹操从大火烈焰中冲出来,取道华容撤回江陵。诸将吏愁眉苦脸,他却“大喜”,说:“可惜刘备放火太迟,若趁早放火,我辈定无生还之望!”败军之帅竟然嘲笑对手无能,未置自己于死地,可谓调侃意味深长!

曹操的政敌袁术、袁绍、刘备等人,在适应环境方面则相形见绌。袁术败退淮南,“呕血斗余而死”。官渡会战,袁绍丧师十万,“自军败后发病”,“忧死”。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还,忿耻发病死”。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不能转移失败所造成的痛苦,引起身体病理性剧变,很快丢掉了性命。

对待妻妾儿女,曹操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曹操原配丁夫人不育,以早亡的刘夫人所出曹昂为子。曹昂死于淯水之难,丁夫人深怨曹操,“没有节奏地哭个不停”。曹操感到厌烦,将她送回娘家,希望悲痛淡忘之后再接她回来。

此后,曹操数次派人去接,都被丁夫人拒之门外。于是,曹操亲自前往丁家,希望鸳梦重温。丁夫人正在织布,家人传话“曹公来了”,她充耳不闻。曹操走到织布机边,抚摸丁夫人的背部,说:“与我坐车回去吧!”丁夫人不为所动。曹操失望地站到门外,“还是同我回去吧!”“真的要与我长别?”见丁夫人仍旧不肯应声,曹操只好独自离开了丁家。

后来,曹操致函,要求丁夫人改嫁,丁父不敢从命。丁夫人病故之后,曹操将其迁葬于许都城南。曹操病重弥留之际,仍旧心存愧疚,对曹丕说:“死而有灵,子修询问为父其母安在,为父将何辞以答?”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要求妻妾“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据此,曹操希望丁夫人另适他人,移情别恋,应该视为出自真心。曹操尊重妻妾的人格,与达官显贵强迫妻妾守节、殉葬等反人性之举相比,有天渊之别。

曹操的正妻卞氏出身于倡优之家。曹操的侍妾之中,尹夫人和杜夫人原为有夫之妇,带着儿子来到曹家。曹操对待养子如同亲生,不仅从未歧视,还经常在宴会中向客人介绍他们,说:“世人有谁像老夫这般怜爱养子?”不无炫耀之情。

曹操还同意曹丕接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妇。当时,曹丕十八岁,美貌温柔的甄氏二十二岁,相差四岁,属于姐弟恋。
以上事实说明,在婚姻嫁娶方面,曹操的贞操观念、门第观念和血缘观念都非常淡薄。

尹夫人原为吕布属下秦宜禄之妻,携子秦朗改嫁曹操之后又生子曹矩。秦朗与曹操之孙曹睿年纪相仿,在曹睿执政之时授以内官,升任骠骑将军、给侍中。杜夫人原为大将军何进儿媳,携子何晏改嫁曹操之后又生子曹林和曹衮。秦朗禀性谨慎,何晏却无所顾忌,服饰效仿曹丕。曹丕厌恶何晏,直呼其为“养子”。何晏毫不介意,视曹家为寄居之所。《世说新语?夙惠篇》:“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何晏七岁之时,聪明绝顶,曹操特别喜爱他。何晏在宫内,曹操想要认他为儿子。何晏在地上画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其中缘故,何晏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此事,只好遣送何晏回家。

何晏成人之后,曹操又将女儿金乡公主相嫁。何晏工诗赋,“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著有《道德论》和《论语集解》,用道家老庄学说解释儒家经典,别开生面,与夏侯尚之子夏侯玄一起成为魏晋玄学的创始人。魏晋玄学否定儒家礼法,以旷达放荡为特征,又发轫于曹魏,显然,曹操思想解放和注重自我的性格影响过何晏和夏侯玄。

曹操临终之前,要求诸子不要亏待婢妾和歌舞艺人,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看守灵帐。灵帐很简单:灵床长一尺,悬挂布幔,早晚摆放干肉干粮。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从早晨至中午,由艺人向着灵帐歌舞。要求诸子经常登临铜雀台,远望西郊陵墓。祭祀不用熏香,余香分给各位夫人。各房之人闲着无事,可编织丝带和做鞋卖钱。留下的衣物分给诸子。

后人对曹操遗言“分香卖履”颇多感慨。清朝人蒲松龄写诗说:“缱绻恩私悲永诀,由于伉俪最情深。从今白首同归去,痴绝分香卖履心。”说曹操告别人世之际,眷恋伉俪之情,分其余香作为纪念,嘱咐卖履以保衣食无虞,未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其实,这是曹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古语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遗言只谈家事,表明与其红粉知己感情真挚深厚。
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4楼#
发布于:2016-05-25 21:30


回复才可见的内容




杨贵妃究竟是怎么死的
本部分内容设定了隐藏,需要回复后才能看到
WINE521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241
  • 关注2
  • 发帖数11439
  • 铜币28130枚
  • 贡献值167点
  • 好评度683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3-02-01
  • 金点子
  • 幽默大师
  • 发帖能手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 20天大作战
5楼#
发布于:2016-05-25 21:51
dindinxiansheng:回复才可见的内容




杨贵妃究竟是怎么死的
回到原帖
怎么死的,怎么死的?
不要惧怕你现在看到的这片黑暗,这是我从远方送来的小黑洞,明天醒来之前记得把负面的情绪留在这里。
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6楼#
发布于:2016-05-25 22:00
WINE521:怎么死的,怎么死的?回到原帖
天宝十四载对于唐玄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爆发。时隔一年的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6月13日黎明时分,仓皇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
逃亡队伍从延秋门出宫,沿途经过县城没东西吃,因为县令也跑了。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没吃上一口东西。杨国忠就买了些饼拿给他填肚子。这个饥渴交迫的时候,还是老百姓可爱,有的献米饭,有的献小麦,有的献大豆;那些皇子皇孙可算见到粮食了,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光了,却还没吃饱。
这个情景十分悲惨,大家都哭了,唐玄宗也掩面而泣。
老先生郭从谨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危害天下的坏心已不是一天两天。曾经有人到京城告发他,陛下去把告密的人杀了。所以安禄山才有实施叛乱的机会,害得陛下流亡。还记得宋当宰相的时候,常常向陛下进忠言,天下因此得以太平,可是近年来,大臣都忌讳进谏,大多都是阿谀奉承。这样一来,陛下对宫廷以外的事所知甚少。身在宫外的臣子,很早就预料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谁敢说呢?只有真到了今天,臣也才敢说心里话。
郭从谨的话没错,可惜是马后炮。当务之急是填饱肚子,不是反思。唐玄宗淡淡地回了一句:这是朕的不聪明,后悔也来不及了。然后,命军士分散到各个村落中找食吃,约定未时,也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的时候,回到原地再往前走。
半夜的时候,他们到了金城县,县令早跑了,百姓也逃得差不多了,家里还剩下一些吃食和锅碗瓢盆,军士们自己做饭吃,吃完就睡,驿站里也没有灯烛,大家相互枕着身体睡觉,这时候,早分不出尊贵和卑贱。活着才是主要的。
6月14日,逃亡队伍抵达马嵬驿。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北二十三里处。连日奔波劳顿,所有的将士又累又饿,怨言四起。就在这人心极度不稳的时候,太子李享突然发动政变。历史上叫做马嵬兵变。
关于马嵬兵变,旧史记录里说,真正的发动者、策划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他通过太子的贴身宦官李辅国,怂恿太子李享行动。太子李享是被动的,李辅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中介。
然而,旧史的记载是为尊者讳。这并非历史真相。
真实情况是,这次政变蓄谋已久。其实早在长安的时候,政变行动已经悄然开始,太子李享与亲信密谋以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伺机对付杨国忠。李辅国还是中介。
6月13日,唐玄宗从京师出逃,全部队伍只有3000人,而太子李享断后的人马就有2000余人。这里面包括禁军的精锐部队,叫飞龙禁军。李享的两个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典亲兵扈从”。这是多好的政变机会。唐朝宫廷的历次政变都要想方设法攻破玄武门,胜算往往仅有百分之五十。这次不同,君臣逃离宫廷,来到荒郊野外,利用禁军发动政变显然是稳操胜券。
一个好机会的出现,总是跟随着另一个更好的机会。坏事也一样,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就在疲惫禁军人心不稳之际,杨国忠骑着马从马嵬驿出来,被一帮吐蕃使者拦住去路,说他们没有吃的,要返回吐蕃。恰在此时,禁军中有人高喊:杨国忠伙同胡虏谋反。
杨国忠心里惊慌,怕自己说不清,骑马欲走,一支冷箭射来,杨国忠中箭落马倒在地上,一群兵士过来,将他乱刀砍死。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也被军士诛杀。
紧接着,陈玄礼向唐玄宗上奏:“国忠谋反已被诛杀,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这一系列行动很快,快到眨眼之间。又仿佛一篇好作文一样,首尾呼应,非常到位。杨国忠刚被杀,陈玄礼就跳出来代表禁军将士诉说他们的忧虑——如果杨贵妃依然留在皇帝身边,那么,诛杀杨国忠的将士们心里就更不会安宁,军心就更慌乱。
这是一个明显的要挟。一边是江山,一边是美人,你比较喜欢哪一个?
唐玄宗缄默不语,他认为,杨贵妃久居深宫,即便杨国忠谋反,她又怎么会知道?她是无辜的,杀她就是杀害无辜。
但是,此刻的情况是,如果不杀杨贵妃,军心乱了,不光是失掉江山的问题,你这个陛下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全。
高力士这时候也禀告唐玄宗: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心安,陛下应审时度势,方可保住平安。
唐玄宗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虚弱。无奈之下,只得命高力士传谕,赐杨贵妃死。
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她被缢杀在佛堂。死后,陈尸于天井,让禁军将士们看到杨贵妃真的死了。将士们这才安心,护送唐玄宗往西而行。
然而,这仅仅是史书记载的杨贵妃的第一种归宿。旧史的记载是完全准确和真实的吗?事实上,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记录。
第一种说法:杨贵妃没死,她在尼姑庵里削发为尼。唐玄宗离开马嵬驿后,到了蜀地避难,他返回长安以后,要将杨贵妃的尸骨迁移到长安来埋葬。可是,派人到马嵬驿一挖,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尸体消失得无影无踪。唐玄宗与禁军队伍逃到蜀地再回到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时间。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短的时间内尸体肌肉腐烂但骨头必定存在,可是,坟墓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有人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杨贵妃死里逃生了。
这就奇怪了,明明被赐死,还陈尸于天井,她怎么逃的呢?这简直是一部悬疑片。如果说杨贵妃果真未死,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当时在佛堂中缢杀她的人并没让她气绝身亡,只是使她暂时地昏厥休克,这个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这样,禁军将士看到的“尸首”确实是杨贵妃。二、当时在佛堂中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相貌酷似于她的宫女。死后换上杨贵妃的服饰,由于禁军不可能近距离查看贵妃容貌,所以受到蒙骗。
但是,杨贵妃逃离马嵬驿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终老于何处,没人能够说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曾经有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所以推断她隐居在某个道观中。我认为,这种推断一半是有根据的,另一半则是猜测,因为有一半的根据,所以这猜测不是完全地凭空杜撰。这一半的根据是,杨贵妃确实做过女道士。我们来看看杨贵妃的经历——她真名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从小在东都洛阳长大。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一个妃子。一天,杨玉环随寿王到华清池避暑,偶然见到唐玄宗。唐玄宗对杨玉环是一见倾心,以至于晚上失眠。次日早起,疲倦地向高力士感叹道:这样的美人儿,叫朕心下好难抛!高力士立刻提议,召杨氏进宫来与唐玄宗见面。唐玄宗说,自己与杨玉环是翁媳关系,见面也没用,只能是相思。
高力士为了讨好唐玄宗,就想出一个主意,悄声告诉唐玄宗。唐玄宗听了很高兴,吩咐高力士去办。
于是,高力士就去规劝杨玉环,要她丢下寿王,进宫伺候皇上。杨玉环本来就是个心比天还高的女人,在荣华富贵的面前,做了寿王四年妻子的杨玉环,对寿王的爱变得淡了。她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乱伦的看法,又名正言顺地娶了美人。
再说另一半的猜测,如果杨贵妃逃离马嵬驿,真的又隐居道观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在避难之后回到长安,就不会去寻找她吗?从杨贵妃死里逃生的两种可能性来看,倘若缢杀她的人是有意不将她缢死,或者换宫女替死,那么必定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以便日后团聚。然而,除了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旧情难舍的记载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据。再者,倘若缢杀之人是无意的,那么杨贵妃被埋以后,是如何逃出坟墓的?有人挖掘还是自己动手?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因此,杨贵妃没有丧命马嵬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她的下落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无法成立。
我们提到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在这本书里,透露出杨贵妃人生归宿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的一个侍女。而杨玉环本人逃亡到日本。怎么逃的呢?说法更玄,说是唐玄宗派人秘密护送她漂流过海,到了上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在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
我们姑且认定这种说法具有真实性,那么杨贵妃逃亡到日本后,以何为生呢?
《郡志》一书里有段记载,说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旧情难舍。心中思念,漂洋过海去看望不大现实,就派遣特使送了两尊佛像给小杨,并且劝她回国,再续前缘共享富贵。杨贵妃心已成灰,心说当年你为了保全自己,让我偷渡到日本,一世情缘早就断绝。于是,她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以示答谢。数年后,杨贵妃在当地无疾而终。所谓“二尊院”就是因为那两尊佛像而得名。
这说法是真是假?二尊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有两段关键的记录——
第一段记录:“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
第二段记录:“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这两段记录说了一个意思:杨玉环没有被缢死,她缓过气来,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打造了空栌舟,在舟里放了可以吃几个月的粮食,然后把舟放到海里,杨玉环上舟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
首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之处。
其一,“空栌舟”。什么是“空栌”?就是没有橹,这船没有船橹,就从中国漂流到了日本,这几乎是一个神话。
其二,“任其漂流”。这是什么意思?舟里放的粮食,是逃亡途中保全性命的口粮,这说明逃亡是有目的地的,不是无地放舟,任其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无疑是一种浪漫安乐死。既然挽救了杨玉环的性命,再让她“任其漂流”显然不合逻辑。
其次,长老慧学的记录与《郡志》是矛盾的。《郡志》里说,杨玉环到了扶桑;长老慧学的记录说,杨玉环登陆就死了,二尊院只不过是安葬杨玉环的地方。后来,唐玄宗得知杨玉环埋在这里,所以送来两尊佛像,以寄托哀思。
当然,关于杨玉环逃亡到日本的两个记载,也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杨玉环并未丧命马嵬驿。这个前提成立,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的说法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因此,得再回到天宝十五年六月间迷雾重重的马嵬驿。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唐玄宗果真受到要挟,必须诛杀杨玉环吗?除了旧史的记载,在一些唐诗中也透露出一些信息。譬如在李益的七绝诗《过嵬驿》和七律《过嵬驿二首》以及刘禹锡的《马嵬行》中,诉说了杨玉环人生归宿的第三种说法。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有这么几句:“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注意“饮金屑”,意思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然而,诗歌总有抒情和夸张的成分,不是准确的史料。但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这就是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林林总总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归结到兵变的问题上。
兵变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划的,他与陈玄礼煽动诛杀杨贵妃,实际上矛头是指向唐玄宗。就当时混乱躁动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精心准备安排杨贵妃逃跑?所谓的“缢杀不死”和“掉包计”仅仅是一种因为传说杨贵妃未死而衍生出的推测。在当时极度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是必死无疑的。她死后,太子李享和陈玄礼等人煽动军士要求查验杨贵妃的尸体。这很危险,如果缢死的不是杨贵妃本人,或者她还有一口气,太子等人便可以此为借口加害唐玄宗。
太子等人很清楚,对于唐玄宗来说,杀死杨国忠是可以容忍的,但要他杀死杨贵妃,这一点很难,他要经过一场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谓“众怒难犯”,受到胁迫而又没有一个人为他开脱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赐死杨贵妃的决定。
一个统治大唐帝国40余年的天子,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当天傍晚,杨贵妃的尸体被埋葬在驿亭西一里远的路旁土坡下,军士们的怒气得以平息,所有的人山呼万岁。唐玄宗没有一丝宽慰和半点喜悦。他和陈玄礼等将士有一席谈话,谈话中只提及杨国忠,而没提到杨贵妃之死半句,他已经悲伤得无法言喻了。
这就是马嵬兵变的结局。有些凄婉和哀伤。但没辙,历史心冷似铁。
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7楼#
发布于:2016-05-25 22:00
WINE521:怎么死的,怎么死的?回到原帖
上面有啊
dindinxiansheng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71
  • 关注422
  • 发帖数237
  • 铜币3574枚
  • 贡献值336点
  • 好评度226
  •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青铜峡市
  • 最后登录2017-06-26
  • 20天大作战
  • 勇不止步[春]
  • 社区明星
  • 发帖能手
  • 社区居民
8楼#
发布于:2016-05-25 22:00
WINE521:怎么死的,怎么死的?回到原帖
因为瞎,所以缺眼
WINE521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 粉丝241
  • 关注2
  • 发帖数11439
  • 铜币28130枚
  • 贡献值167点
  • 好评度683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3-02-01
  • 金点子
  • 幽默大师
  • 发帖能手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 20天大作战
9楼#
发布于:2016-05-25 22:01
dindinxiansheng:上面有啊回到原帖
这不回复完了,才看见吗
不要惧怕你现在看到的这片黑暗,这是我从远方送来的小黑洞,明天醒来之前记得把负面的情绪留在这里。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