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x52ff
九、王安石变法是涉及地主阶级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斗争老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2010-08-18 16:14 来自版块 - 

rhx52xx
八、时间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1912—1939 4730396这一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老师,这句话为什么错?

2010-08-18 16:14 来自版块 - 

rhx52zz
七、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 全文

2010-08-18 16:13 来自版块 - 

rhx52mm
六、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是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 全文

2010-08-18 16:13 来自版块 - 

rhx52hh
五、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累计已发生80多起海盗袭击事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海盗已猖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现象备受国际关注,有人开始对索马里的历史产生兴趣,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最有可能是A 达伽马 B 哥伦布C 迪亚士 D ... 全文

2010-08-18 16:12 来自版块 - 

rhx52ee
四、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这,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 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老师,从苏轼的话中我... 全文

2010-08-18 16:12 来自版块 - 

rhx52dd
三 、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面两张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第一张:尼克松的中国之行 第二张: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A 睦邻友好 B 求同存异老师,为什么不选A?

2010-08-18 16:12 来自版块 - 

rhx52cc
二、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告应该发布于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老师,我认为“赣“代表一个地区的军阀,所以我觉得是北伐战争,... 全文

2010-08-18 16:12 来自版块 - 

rhx52bb
一、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包括:A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C 中国逐渐沦为经济附庸 D 列强加紧度中国的... 全文

2010-08-18 16:11 来自版块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A 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的社会状况B 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全文

2010-08-16 16:21 来自版块 -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清朝黄龙旗 中华帝国旗 民国五色旗 人名共和国国旗A 中国领土的变化 B 人民地位的变化 C 国家观念的变化老师,为什么不选D,而选B,请您详细点,谢谢!

2010-08-16 16:21 来自版块 - 

有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老师,为什么不选AC而选B,请您详细点,谢谢!

2010-08-16 16:20 来自版块 - 

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致力于挽救名族危亡,开始于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010-08-16 16:20 来自版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