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45865975
学前班
学前班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9
  • 铜币1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3-06-04
10楼#
发布于:2012-02-24 23:08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发现的机会

杨先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带着5岁的儿子在海滩上玩。他们旁边是一位德国妈妈,在躺椅上看书,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杨先生非常着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亲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样呢?”她说,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杨先生愕然,如果这是在中国,大部分家长会阻止孩子。

家长告诉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发现难以下咽,结论是一致的,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孩子获取的是父母判断之后提供的间接经验;后者,孩子却是亲身体验之后的直接经验。

“差别就在体会上。”孙云晓说,回忆一下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时候,成人眼里举手之劳的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们反而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

在孙云晓看来,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许多道理,而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3岁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观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变成黑色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成人看上去很明显,但孩子却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了事物的变化。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别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么,他是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的。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帮助他们,或者要求他们一出手就是正确的。可也正是这样,父母剥夺了孩子发现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长大。”孙云晓说,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是充满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孩子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

孙云晓曾经主持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80%的城市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需要并不一定是暴力的,比如打人骂人,而是说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伤人,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因为他心里没有别人。”

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群体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的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

然而,对独生子女来说,这却是个难题。

赵女士的女儿7岁了,除了做作业,每天的课余时间都在玩电子产品,不是切水果就是玩“植物大战僵尸”。好容易到了周末,赵女士跟朋友相约带着孩子出去玩,两个孩子却大吵一架,各自哭着回家。

事情也简单,两个孩子在抢玩具的时候,朋友家的男孩推了小姑娘一下,正好磕到后脑勺,一个青紫的大包让赵女士很是心疼。朋友内疚不已,抬手打了儿子的屁股,两个孩子哭得天昏地暗,只能散场了事。

这次不愉快之后,赵女士也不好意思再约朋友一起玩儿了。

“其实,有时候,孩子打完架就没事了,可家长心里的疙瘩却解不开。”孙云晓说,不少父母会在有意无意间干扰孩子和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比如,当孩子发生争执后,家长一般都坐不住,他们会袒护自己的孩子,或不问缘由地苛责自己的孩子。

在孙云晓主持的另一项调查中,81%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75%的父母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71%的父母反对孩子有亲密的异性朋友,反对孩子和一些学习不好的人交朋友等。

“这同样是过度干涉。”孙云晓说,孩子的朋友不是按照分数划分的,也不是根据父母列出的标准按图索骥,他们按照性格、兴趣选择喜欢的朋友,有时候是互补,有时候是性格相投,孩子有交友的自由。

孙云晓表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朋友,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对他的朋友们指手画脚,“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明白如何与他人交往,丰富交流技能,总结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主宰

孙云晓至今对一个葬礼记忆犹新。

那是个16岁的北京女孩,多才多艺,会唱歌会弹琴,舞也跳得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不断地跟女孩强调,“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希望。”

父母托关系花重金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时候,女孩因为会考成绩有两门不及格,在家里自杀了。

这件事给孙云晓很大的触动。女孩虽然可能考不上大学,但父母要是放手让她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孩子可能会活得很快乐。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现行的教育体制。”孙云晓说,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家长往往有“成就焦虑”,好像孩子上不了重点,一生就完了。孩子因此被逼得更加恐慌,“这个痛苦的结让家长和孩子不断地互相折磨。”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8个范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同样也是有规律的。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报兴趣班、课外班,但与认识多少英语单词、会弹多少曲子相比,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童年时代强烈的兴趣可能是孩子潜能优势的体现。”

“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俩都是成功人士,可唯一的儿子却钟情于散打。他们很犯愁,来问我怎么办。”孙云晓说他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地把这个孩子夸奖一番,“他多棒啊!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此努力,他能坚持有责任感,你们还愁什么?”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孙云晓说,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观察孩子的潜能特点,认识自己的孩子,重视学业但更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不要强求他们做不想做的事、做不到的事,要鼓励和支持孩子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他们的主宰。”孙云晓说。

家庭教育小贴士

1.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请谨言慎行。童言无忌的孩子才能保持自由探索的天性。父母和教师要宽容孩子的胡说八道,要有足够的肚量和理解力。如果孩子的做法跟你预想的不同,哪怕你认为他是在闯祸,开口的时候不妨慢一点,想想这是不是在干预他。

2.小家变大家,独养变群养。一个小区的独生子女家庭可以考虑组成互助组,3个以上但不要多于5个,让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游戏,甚至在一张床上睡觉,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家长不要参与。如果是两个孩子在一起,出现矛盾很容易谁都不理谁,家长又不得不干预,而3个孩子在一起对他们来说要复杂一些,他们必须动脑筋“找朋友”。

3.儿童时代是延迟满足训练的最佳时期。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让他们学会等待,懂得节制,没有延迟满足的训练就难以有自制力,而没有自制力就难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的奇迹是靠父母的精神引导实现的,而非物质满足。

4.关注孩子的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明智的父母会让孩子多运动多游戏,并以此带动孩子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5.培养孩子发展某种特长必须以潜能和兴趣为前提,无潜能则无基础,无兴趣则无动力。父母的兴趣未必是孩子的兴趣,父母的特长未必是孩子的特长。逼迫没有音乐耳朵的孩子成为音乐天才,就像要让石头开花一样难以如愿。
teacherfwz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10
  • 关注8
  • 发帖数1136
  • 铜币778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22-04-0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20天大作战[2015]
11楼#
发布于:2012-02-25 07:06
我认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而很多父母,很多时候总是以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多来随意干涉。
okTkozzz
初级学员
初级学员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304
  • 铜币24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22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5-06-22
12楼#
发布于:2012-02-25 22:22
回复 #12 teacherfwz 的帖子
嗯,你也快为人母为人夫了,所以你可以不干涉你自己孩子的事情。。
[img]http://t3.qpic.cn/mblogpic/976a706e9f8dffbd6b82/460[/img][size=6] 我会一直一直很好。LOVE:teacherliuh [/size]
x490853092
初级学员
初级学员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61
  • 铜币53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2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2-11-18
13楼#
发布于:2012-02-25 23:37
回复 #10 q1528199480 的帖子
你也看到这个新闻了。。?
<font color="red">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q1528199480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34
  • 关注0
  • 发帖数1585
  • 铜币902枚
  • 贡献值2点
  • 好评度164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7-03-04
14楼#
发布于:2012-02-26 10:58
回复 #14 x490853092 的帖子
没有
这不是听你说的嘛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
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
路远马亡
df777999
新生入学
新生入学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4
  • 铜币0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2-05-11
15楼#
发布于:2012-02-28 20:38
首先表下态,肯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该自己做,但是在孩子没成年之前,父母的责任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自己做,什么事情该和父母商量之后再决定,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父母也不一样,每个孩子更不一样,具体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沟通在这个时候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位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多用用心,少说多做,让孩子从心里信服!
zshhxx
初级学员
初级学员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3
  • 铜币73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3-07-19
16楼#
发布于:2012-03-01 21:35
最好别干涉我的内政,我的事情我觉得我有能力去自己解决了,不代表经济生活方面。
yylxkyyzl
初级学员
初级学员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79
  • 铜币32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2-05-27
17楼#
发布于:2012-03-03 13:19
回复 #11 q445865975 的帖子
我支持孩子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亲身经历的与别人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亲身所经历的对于孩子来说收获会更大,所以我觉得孩子的问题应该尽可能自己解决
永不言弃!
w199571554012
新生入学
新生入学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
  • 铜币0枚
  • 贡献值0点
  • 好评度0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2-05-09
18楼#
发布于:2012-03-03 15:28
我女儿格格三四岁时,很爱告状:谁抢了她的玩具,谁和她吵架了,有时还非拽着我们去“裁判”。起初我并没当回事,心想孩子多半都爱告状。可后来幼儿园老师跟我反映,说格格和小伙伴玩时,不会自己处理问题,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向老师告状。老师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沟通,不要什么事都告状,一味依赖大人。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便琢磨着怎么纠正女儿爱告状的毛病,让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没多久,正好遇到了一件事。那天我同事带着她女儿到家里来玩,说好了在我们家吃午饭,大人在厨房里忙,女儿一会儿就跑来告状:“姐姐坏,不给我遥控器。”原来,两个孩子一个要看动画片,一个要看文艺节目,比女儿大半岁的小姐姐握着遥控器不让换台。我说,你去跟姐姐商量,自己解决。女儿见我“不管”,“噔噔噔”跑回客厅,不一会儿,客厅里便传来了女儿的哭声。我过去一看,女儿正坐在地上大哭,小客人也气呼呼地噘着嘴,闹着要回自己家。

  我觉得有必要借这件事教育一下女儿。客人走后,我问格格:“姐姐不让你看动画片,你怎么说的?”女儿说:“我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那后来呢?”女儿说:“我要抢遥控器,她不给,还把我推倒了。”我启发她:“你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处理这件事?记不记得平时爸爸妈妈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时怎么做的?”女儿想了想说:“爸爸就让给妈妈看。”我说:“对呀,那你为什么不能让给客人呢?还有,你不该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假如你到别人家里去玩,小主人什么都不让你碰,说这是她家的,你高兴吗?”我引导她学着换位思考。见她不吱声,我又说:“小姐姐今天生气了,有什么办法能和小姐姐和好?”女儿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我请她看‘动漫’。”我高兴地说:“好啊!妈妈给你电话号码,你自己邀请她吧!”过了几天,女儿果然把小姐姐邀请来了,两个人在电脑桌前头挨着头看“动漫”,和好如初。

  为了帮助孩子改掉爱告状的毛病,我还认真地咨询了育儿专家。专家告诉我,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刚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处事能力又偏弱,为了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告状”,其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长要多教给孩子一些解决矛盾与冲突的策略。

  我努力地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尝试,在我的刻意引导下,格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渐渐有了长进,告状也越来越少。有一次,她的脸颊被小朋友弄伤了,我当时有点急,要去找对方家长,格格却说,妈妈,他不是故意的。我觉得女儿真是长进了,遇事不但能够自己处理,还学会了包容。

  充当孩子的“脚手架”

  
q1528199480
高级学员
高级学员
  • 粉丝34
  • 关注0
  • 发帖数1585
  • 铜币902枚
  • 贡献值2点
  • 好评度164
  • 来自
  • 最后登录2017-03-04
19楼#
发布于:2012-03-03 19:51
回复 #16 df777999 的帖子
我觉得
父母给建议就好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
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
路远马亡
游客

返回顶部